中俄合作,从未如此紧密。
9月2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不算其他多边场合,这已经是两国领导人今年第二次“面对面”。此外,双方还有过5次通话,几乎保持每两个月一次的频率。这也就难怪,普京将中俄战略关系形容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那么,“前所未有”的中俄合作,还有哪些“新惊喜”可以期待?
政治互信
会谈中,习近平主席首先对中俄关系进行了总结——“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树立了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典范”。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就一直试图离间、分化、抹黑中俄关系,美西方舆论更是频繁炒作所谓“联俄制华”论调,尤其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上台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发生了巨变,所谓“联俄制华”论调甚嚣尘上。
习近平主席的此番表态,说明双方都保持住了足够的战略定力。而普京此次来华,四天三晚的超长行程;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以及若干联邦机构负责人和大型企业代表的庞大阵容,则是互信最具象化的体现。
标杆合作
“以大项目引领合作,打造标杆合作项目,促进深层次利益融合”,在与普京会谈时,习近平主席做出上述论述。
什么样的大项目,能被称为标杆?
外界普遍猜测的目标,是一条全长7000公里,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超级高铁”工程。据说,从北京出发一路到莫斯科,只需要30个小时,眼下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国际列车,运行时间则为130小时左右。
这样的一条“超级高铁”不光是方便游客坐着高铁喝着奶茶看风景,更重要的是,它串起了整个欧亚经济走廊。一旦高铁建成,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粮食、重工业设备,就可以飞快地运到中国市场。中国制造的电器、家电、机械设备、日用品也能直接进俄罗斯老百姓家里。
其实,这事儿早在2018年就被提出过。但由于铁路里程太长,并且还要穿越西伯利亚的冻土层,技术难度超高,所以迟迟没有下文。
这些年,随着中国高铁技术日益成熟,以及中俄彼此间的切实需求。看来,是时候重新期待一下了。
人文交流
习近平与普京会谈的话音未落,外交部就宣布,自2025年9月15日至2026年9月14日,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30天免签入境政策。
习近平主席历来重视中俄间的人文交流。今年5月,他向“和平薪火 时代新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人文交流活动”致贺信。强调,加强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弘扬睦邻友好、夯实双边关系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双方约定,包括合拍影视作品,互办“教育年”等一系列内容活动将陆续与两国民众见面。而通过这些活动,让民众彼此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则是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合作的基础。
总之,双方全方位的合作,体现出高度的战略互信和务实性。在大国博弈日益复杂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而普京这次“世纪之行”,削弱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协作。
未来的世界格局,可能就在这几天被悄然改写。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