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上海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
10月22日,上海经济三季报出炉。前三季度,上海GDP以5.5%的同比增速交出成绩单,这一数字背后是多重“含金量”的叠加,绝非简单的规模增长。
从空间维度看,该增速既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也较今年上半年提升了0.4%,更比去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呈现“逐季向上”的态势;从基数维度看,上海经济总量已在年初突破5万亿元大关,高基数下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需克服更大阻力;而从质量上来看,增长并非依赖传统规模扩张。这其中,工业中三大先导产业、服务业中信息科技、外贸中高端制造出口的亮眼表现,印证这是“质效并重”的增长。
更关键的是,这一增速是在“双重压力”下实现的:一方面,上半年上海遭遇贸易战冲击,外向型经济一度承压;另一方面,多个产业正经历结构调整的转型阵痛,而工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此前承压的核心行业,三季度均实现显著回升,进出口更是从年初的“落后全国”转为“反超增长5.4%”,凸显经济的“韧性底色”。
上海经济的韧性何来?谋定而动,厚积而薄发。
比如,创新生态的培育成效显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200亿元,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7.9件,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再比如,上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先手棋,连续八年“新春第一会”聚焦于此,迭代出台八版行动方案。今年5月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直击企业痛点。
在消费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第一城”,上海以“首店经济”为抓手,加之政策精准激活需求,两轮10亿元“乐・上海”服务消费券+文化、观赛消费券的发放,带动消费大幅“回暖”,这些都成为增速的重要支撑……
三季度数据公布之时,也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时。很快,关于“十五五”的蓝图就将公之于众。这也是迈向2035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五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龙头,上海如何继续挑大梁、做先锋。答案无非八个字:改革创新、务实有为。
毕竟,多一些尝试、多一些突破,也就可能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底气。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