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上海,迎来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昨晚,由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在上海大剧院华彩亮相,正式拉开了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帷幕。
舞台上,故宫畅音阁的飞檐斗拱复现,古典华美;源自故宫珍藏的昆曲古调悠扬回荡,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今年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创作团队从院藏万余册清宫戏本中,撷取以“中秋”与“重阳”节令为主题的华彩篇章,精心遴选并创排了《江州送酒》《中秋奏凯》《长生殿·重圆》三出剧目。其中,《长生殿·重圆》完整保留了核心旋律《霓裳羽衣》及昆曲历史上展现大场面的名曲“羽衣三叠”。
此举让沉睡的戏本重归戏台,使珍贵的文物焕发新生。这些流传百年的传统剧目,通过现代化的舞台表达,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觉观感和剧场体验。10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观众意犹未尽。
“很震撼,以前没有看过。服化道都非常美,特别精致。”一位观众在演出后赞叹道。一位外国观众也分享了他的感受:“很高兴看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让我印象深刻。一切都很精彩,让我第一次有这样美好的体验。”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让文化遗产从文本走向舞台,走向更立体、更鲜活,成为我们这个剧种代代相承的好的折子戏,就留下来了。”
本届艺术节将持续至11月27日,活动涵盖“艺享全球”舞台演出、“艺聚百家”国际对话、“艺通世界”国际演艺大会等八大板块,其间将呈现超过500项、共计1200多场演出与展览活动。
在55台129场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约六成,在沪首演率超过九成。
艺术节吸引了11个国际头部项目将其作为“中国唯一一站”,包括俄罗斯指挥大师捷杰耶夫领衔的五天九部“马勒马拉松”、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镇团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世界级演出与中国本土佳作同城竞演,使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演出质量、首演占比、名团参与度等指标上,均跻身世界一流艺术节展行列。
同日,国际演艺大会也正式拉开序幕,吸引了全球约500家专业机构、近2000名业界代表齐聚上海,共觅机遇、共商未来。
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醒狮表演为大会揭幕。现场,国内外知名节展、艺术机构签署了9个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长三角与大湾区在文化领域的合作迈向纵深。
大会展厅设立了100个国内外演艺机构自荐展台,全球业界故友新朋云集。已连续多年参展的德国极光新星表演艺术经纪公司,累计将20多部国外好戏引入中国市场,此次又带来了澳大利亚杂技秀等新作。公司代表沃尔夫表示:“我们非常乐意将国际知名的演出带到中国市场,呈现给中国观众。同时在这里还能寻找到可以合作的制作方,所以是非常好的机会。”
来自意大利的罗马芭蕾舞团带来了全新的现代舞作品《最后的舞蹈》,吸引了不少经纪机构前来洽谈。舞团艺术总监弗朗西斯卡·马格妮妮说:“我觉得中国观众对新艺术形式、新风格的喜欢,尤其是对当代舞的接受度大幅提升。我相信这类作品也会越来越受欢迎。”这次国际演艺大会将持续至下周一。
作为国家级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平台功能,打造兄弟省市双向奔赴的“文化样本”。本届艺术节继续在江苏、浙江、安徽三地设立分会场,并开通艺术专列,不仅精准地将旅客送往艺术节分会场,更将旅途升级为一场“出行即入戏”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继去年北京人艺在上海成功驻演后,今年,陕西人艺也带着5部“陕派话剧”亮相艺术节,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具“秦”风韵味的舞台盛宴。而今年另一引人瞩目的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则让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与精致开放的海派气韵相碰撞。7台14场舞台精品展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非遗展示等多元内容,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以文化为纽带的心灵交流。
在中华艺术宫揭幕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重要活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今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汇聚了近现代至当代岭南地区350多位美术名家的约800件代表作,创下历年展出规模之最。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在展览现场表示:“百年前,上海与广东就已展开密切交流。上海为岭南艺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而岭南艺术也在此不断成长。百年之后,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致敬前辈艺术家,也是两地艺术情缘的延续。”
除美术大展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还将推出7台来自粤港澳地区的原创舞台剧目,于上海多个剧场陆续上演。其中,舞剧《英歌》是第三次来沪演出;粤剧《双绣缘》以唐代传奇为叙事背景;当代杂技剧场《站台》则尝试以“新马戏”理念重构杂技表达,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具一格的剧场体验。
中外艺术精品的集中呈现,既是上海文化活力的生动注脚,也是拉动文旅消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本届艺术节着力撬动“票根经济”,联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旅游节、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和秋约魔都美术季等重大活动,通过“节节联动”、“演展联票”等方式,吸引海内外观众前来,沉浸式体验上海金秋的艺术浓度。
艺术节的能量,同步驱动着文化与经济的双重齿轮。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作为艺术节参演项目,持续近一周的“巴伐利亚回响”歌剧节整体出票率达到98%,并带动上海大剧院周边商圈餐饮业收入同比增长18%。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杨佳露表示:“我们不断通过‘文旅商体展’商品产品的打造和消费场景的营造,希望能够带动起人流,让艺术的流量成为消费的增量。去年艺术节整体带动了40亿元的消费。我想今年因为艺术节覆盖周期更长,项目的质量更高,我们也有信心在数据这方面应该可以比去年做得更好。”
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编织出一张贯通全球与本土、殿堂与日常的艺术网络,吸引全世界观众“为艺奔赴”上海。55台主板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近六成,在沪首演比例近九成,本届艺术节在尽显“全球分量”的同时,也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展现中国文艺新气象,开幕演出《太和正音》便是典范。同期举行的“艺术天空”惠民活动,更将超百场演出直接送入公园绿地、石库门里弄,打造出“没有围墙的剧院”,成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经过26年的发展,这场艺术盛会早已超越节展本身,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动能,更见证着这座城市以艺术为桥,拥抱人民、链接世界的胸襟与底气。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