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做了一系列的优化完善,尤其对培训的机制进行了创新。除了对培训机构放权赋能,帮助培训机构做强做大以外,还鼓励引入多方力量加入,希望能更紧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
“怎么去优化你的算法,让你的速度更快,就是从软件方面优化。”周末的这堂“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学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职人员,且自愿报名参加。从事互联网开发工作的宋普琦,觉得已经到了必须补上“人工智能”这一课的时候。他说:“我之前主要做传统互联网,现在想向AI方向靠拢,这不仅能让我多一个职业发展机会,也对现在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有很大帮助。”
由上海产训融合技能发展中心推出的这一课程,从第一期开始,就期期额满。培训结束后参加考核的学员中,绝大部分都获得了人社部门颁发的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工证书。授课讲师祝欣蓉介绍:“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非常适合上海的教材,从人工智能通识到场景应用,再到考试培训,既学知识、也教应用,帮学员打好基础。”
整个技能培训中心成立不到半年,已推出第一批12类共计36门技能培训课程,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养老家政、智能制造、直播经济等产业和行业,因为背靠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心的课程设置紧跟市场人员流动和行业动态优势,尽量贴合供需两端的需求。
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陈伟权表示:“我们服务超过5万家企业,由我们来做职业教育,可以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整合资源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样不仅能帮助劳动者增加收入,也能提升企业效益。”
培训中心还能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就业的“一站式”服务。上海临港漕河泾人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奔表示:“我们将技能培训与就业实现深度打通,建立了一个共享人才库。这样,我们能将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学员进一步直接推荐到对口企业中去,既促进就业,也帮助提升劳动者收入——这正是我们设计这一机制的核心考量。”
这样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培训体系,也得到了人社部门的肯定与扶持。上海市人社局 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李鹰说:“我们设立了重点支持项目、急需紧缺项目等,补贴标准分层分类、差异化管理。对获得高级工以上证书的人员,补贴标准更高,并根据就业情况予以进一步支持。”
上海人才培养还在专业“深度”上做文章。上周,“长三角城市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专业技术人员谭丹,通过网络报名,成为了研修班的首批学员之一。学员谭丹表示:“培训免费但名额很难抢,很多同事都想参加。我从事道路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这次课程涵盖大数据、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为我带来切实赋能。”
课程如此热门,是因为一方面,课程由人社局和上海交大合办,资质靠谱,内容也极有专业指向性;二来,学习结束后,学员还能获得学分,有利于她评选更高一级的职称。
今年,上海一共确定了79个高级研修班项目,其中科技创新领域项目占比超7成,三大先导产业相关项目占比近60%。项目内容听取了行业建议,在实际课程中,也会整合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企业资源,通过专题授课,案例研讨,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员构建从理论到应用的全链条知识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全球创新研究院院长胡洁强调:“我们非常注重实践,力求让学员今天学、明天就能用。”上海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表示:“这些项目更贴近上海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落地,目标是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
据统计,截止到今年7月底,上海新增培养高技能人才超过4万人次,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的80%。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高级研修项目,预计培育高层次、急需紧缺专技人才约6千人次。上海正对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的深度发力,希望不仅为“五个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也让“技高者多得、技长薪涨”成为现实导向。
编辑: | 张予洋 |
视频编辑: | 杜茜 |
摄像: | 夏寅飞李连达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