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爆发,井喷式的算力需求如期而至,算力使用带来的电力消耗,也不断增长,如何使用更多绿电实现降本增效,成为全世界算力侧和电力侧的终极考验。
在上海临港国际数据港,世界首例“陆数海算+风能融合”项目已经开始部署。离岸约10公里处,巨大的风轮切割着海风,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下个月20日开始,一幢特殊的四层楼房,将被放到风场下的海底。
上海海兰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家文介绍,这个四层海底数据中心的机房放着192个12千瓦的机柜,核心是海上风电可以和它直连。
六月,临港与国内企业海兰云签约,部署这一陆数海算项目。陆数海算,顾名思义,就是把陆地上产生的数据迁移到海域做运算处理,通过海水冷却降低能耗。由于技术难度高,只有微软曾在2015年做过“纳迪克”海底数据中心的实验。
此次,海兰云落户临港国际数据港,承接了全球首个“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自然冷却”项目,总投资16亿元,总规模达24兆瓦,一期示范项目规模2.3兆瓦,绿电供给率超90%。
李家文说,这个数据中心能做到能应对百年一遇的海风海啸,以及千年一遇的地震的影响。下一步按国家的政策,应该是往30公里的外海部署海上风电,目前海上风电发电成本已经到了每度电0.3元以下,所以公司也会跟着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
同样在上海临港,7月8日,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中心响应虚拟电厂调度指令,仅用时3分钟,就将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丝滑转移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湖北十堰数据中心,算力设备单机负荷同步下降75%。这也是全国首例“跨省算力转移”,验证了无感实时“东数西算”的可行性。
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佳伟说,这种转移能将算力非常快地切换到电价比较便宜的地方,中间的差价就是盈利点。针对及时性要求不高的算力需求,其实可以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算完之后再离线转到东部地区,可以实现效率资源的最大化。
这次算力转移,标志着数字时代“算电协同”新范式从构想走进了现实。同时,算力中心还建设了“万卡液冷智算池”,为大规模智算集群降温增效,未来还将进一步打通算力和电力数据,让算电协同成为常态。
中国电信临港算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运维主管赵全介绍,国网可以实时捕捉到整个数据中心负载的实时变化,通过这样的数据共享,对园区下达削峰填谷的指令就有了数据的支撑。
推动算力电力协同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是前提,因此,业内呼吁,需早日出台相关技术标准,最终走通商业模式,催生国家级“算力交易所”。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