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来自微信群里的怒火,揭开了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伤疤。
日前,一段江西高三班主任因为学生拒报清北而破防解散班级群的聊天记录,引发网络热议。
根据这份千字长文的截图,老师在群里痛心疾首:“学校投入百万资源、老师倾尽全力陪伴,从初升高到高考从未停歇”;甚至扬言“来生不记”。
显然,这位班主任的“情真意切”并没有感动学生们,有人还把这段聊天记录截图了,晒到网上,结果评论区炸锅了。
大家为什么那么在意清北?其实很好理解。
地方教育系统,需要清北来证明自己的政绩,学校需要清北的学生来吸引更多生源,来拿到更多资源。老师同样也需要清北的学生来证明自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本该平等享受的教育资源,会被分为“三六九等”。
但是孩子需要什么?孩子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专业,是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地方。而这也恰恰是最没有“考核价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代的人对这场风波的反应差异也比较明显。年轻人普遍更支持学生自主权,而年长者则更倾向于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其实在我身边就有毕业于清北的同事,他告诉我,类似的事情20年前,就已经遭遇过,只不过,当时他选择了“老师的选择”。
这种代际差异恰恰映射了中国社会教育观念的变迁轨迹。但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陪着他们学会选择。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是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希望有一天,学生不再是装点门面的“奖杯”。只有当成功的标准从“录取榜”转向“人生路”,教育才能重归纯粹。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