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沈小平的讲述:三代人与上海海外联谊会的因缘。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国际大都市,正昂首阔步迈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回想起自2000年加入上海海外联谊会成为理事,后来又成为常务理事兼教育文化专委会副主任,至今如弹指一挥。
其实我与上海海外联谊会的因缘可以追溯到1985年。那时我研究生毕业刚刚分配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治医生,并在积极准备外语考试准备出国留学。当时外公与市委有关领导们正积极筹建上海海外联谊会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舅舅张亚培后来也担任了上海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我非常羡慕和向往这两个组织,外公曾对我说,等你学有所成留学归来后,可以申请参加的。但是外公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

1996年初,外公病重在华东医院住院手术。家里急电催我回去,因为我是家族里唯一的医生,所以特意请了两周假从美国赶到华东医院与主刀医生探讨病情,并陪伴照料外公。这是我一生中与外公住在一起最长的一次。
隐隐约约间,我不忍想到,或许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与外公朝夕相处了。每当夜深人静,病房里只剩我们俩人时,外公在病床边就会慢慢跟我讲起以前的许多故事,并希望我早日学成归来为国服务。当年夏天,我随全美中文学校代表团访问上海,又到临时从医院回家休息的外公家探望。没想到这是我与外公的最后一次见面。
1999年10月1日,应国务院侨办的邀请,我作为海外华人华侨国庆观礼嘉宾代表之一,出席了天安门广场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观礼和人民大会堂国庆招待会后,又应邀来上海访问考察,受到上海有关方面的热情接待,逐步建立了友好交流的关系。第二年,经静安区推荐,参加了上海海外联谊会换届大会,成为一名理事。以后每年回国访问考察必来上海,还做了不少中美青少年交流夏令营活动和促进海外华文教育项目。

2003年,我离开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来到上海浦东,在上海海外联谊会和市侨办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民办高校系统中创办了第一所护理学院。22年过去了,我们的护理专业成为上海市规模最大的专业,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成为上海市“双高计划”一流专业。
除此以外,我们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与护理专业结合在一起成为上海市的“一流专业群”。我们的11000余名毕业生战斗在上海市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外资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外宾特需病房等涉外医疗机构,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本人也于2008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并于2022年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2025年9月3日,我又荣幸获邀赴京出席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阅兵式观礼。

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鼓舞鞭策,造就了我今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勇气。是上海海外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支撑起我今天的成长和荣耀。

| 编辑: | 蔡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