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九三阅兵,美西方媒体最关注的是什么?
如果在google输入关键词“china military parade”(中国阅兵),往后翻十页,你会发现他们主要就关心两件事儿。
第一, 谁参加?普京和金正恩的出席,西方媒体尤为关注,有的说这是“展示团结”,更有甚者说这是“对西方的蔑视”。
第二, 他们极度关心中国的武器装备。彭博社:卫星图像显示,中国阅兵展示的武器,具备打击美国的能力。路透:中国将在阅兵式上“炫耀”军队及高科技装备。
show off,就是“炫耀”。其实不止路透,不少外媒在报道时,都用上了这个词儿。言下之意,中国在显摆自己的“武力值”。
从这些报道来看,美西方的担忧、警惕和嫉妒,跃然纸上。
而几个月前,他们举办纪念活动时,可不是这样的口风,而是用上了“牺牲”、“自由”、“历史”、“和平”这样的字眼。
相较之下,西方的双标和偏见也就显露无疑了,但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在西方的二战叙事当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诺曼底中心主义”现象,他们极力突出英美的贡献,肯定诺曼底登陆及英美战略轰炸的决定性意义,刻意忽视、否认苏联的作用。而对于中国的抗战贡献,他们同样轻描淡写,做简略处理。
事实上,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奋战了整整14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根据中方反复核对的数据,中国军民伤亡总共超过3500万,占各国伤亡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牵制了日军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筑起了一道东方防线。
但谈到中国抗战史的时候,西方学界更喜欢聚焦“飞虎队”这样的美国援助案例,这当然是值得铭记的,但有组数据,我还是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战期间,美对华援助总额,大约10亿美元左右,这远远低于对英国的314亿美元和对苏联的113亿美元。换句话说,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抵抗侵略,其战略贡献和历史价值绝不应该被低估。
上周,日本政府公开呼吁亚欧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这个举动,首先就坐实了日本从未真正反省的事实。
此外,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敢做这样的“呼吁”?同为战败国,请问德国敢这么做吗?如果德国敢“呼吁”,必将被群起而攻之。但日本就这么说了,美西方媒体和政客,集体沉默。
而日本之所以不像德国那样反省,一大原因,就是国际社会没有形成一致的压力,美西方长期的纵容和双标。二战之后,西方常说“never again”(永远不要再发生),但这个“never again”的承诺里,难道不包括日本吗?
我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西方中心主义”,他们对历史的解读充满了“本位叙事”。二是因为地缘政治博弈的考量。在当今世界格局下,历史叙事也是大国博弈、塑造舆论的一种工具。所以,美西方的暧昧态度,包括纵容日本篡改历史,包括曲解中国阅兵为“实力威慑”等等,其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崛起的话术打压。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纪念,更要隆重庄严、旗帜鲜明地纪念。
我们拒绝选择性的正义,反对以双重标准对待历史。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从来没有忽视或贬低过诺曼底登陆等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各国的贡献,都值得铭记。
所以中国抗战史,也应该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记忆。中国阅兵,不是“炫耀”,首先就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
大家不妨看一下,此次纪念活动的主题,16个大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四组词语,四层含义,层层递进。
有外媒记者提问中国外交部:想通过阅兵,向世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外交部短短300多字的回应中,提到了9次“和平”。
的确,当下的世界并不太平,大家看看美国的横行霸道,看看以色列的冷酷无情。他们的种种行径,和80年前的强权逻辑,又有何不同?
而中国抗战史,恰恰是一部“以弱胜强、以正义对抗强权”的史诗。当时,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也没有足够的物资,只有依靠顽强的意志战胜日本侵略者。
因此,九三阅兵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经历过战争之苦,深知和平之贵。
我们曾经“淋过雨”,现在愿意为世界“撑把伞”。
中国举办阅兵,绝对不是如日方所言的“反日色彩浓厚”,也不是部分外媒揣测的“炫耀实力”,而是因为这片土地饱受侵略之痛,我们明白:和平必须捍卫,正义必须坚守。我是一叶,那大家怎么看,也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编辑: | 楼崇星 陈姝霖(实习) |
美术编辑: | 金礼玮 |
责编: | 章一叶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