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嘉兴一6岁男童被冒名打疫苗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位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竟被相识多年的“小姐妹”两次带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男扮女装、冒名顶替对方女儿接种疫苗。一次是百白破疫苗,另一次是流脑疫苗,而第二次接种时,距离男孩正常接种流脑疫苗仅过去几天。监控画面显示,当时涉事女子抱着的小男孩在挣扎。男孩说,在叫号机上听到不是自己的名字,当时就想跑,结果还是被抓回去。更令人气愤的是,事情败露后,涉事女子不仅没有丝毫悔意,还威胁男孩母亲“不和解谁也别想好过”。目前,当地警方已对此立案。
利用熟人之间的信任,把别人的孩子当成“疫苗试验品”,涉事女子的行为自私自利到了极点。孩子不是物品,疫苗接种更不是儿戏,每一针疫苗的接种时间、剂量都是依据科学和个体差异严格设定的。重复接种,尤其是短时间内重复接种,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健康风险。虽然目前当地疾控中心称男孩暂无异常并会持续观察,但潜在隐患不容忽视。涉事女子所谓“女儿身体不好,怕疫苗有副作用,觉得男孩身体好,多打几针没事”的辩解荒谬至极,她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更涉嫌违法犯罪。
除了涉事女子的恶劣行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同样不容忽视。按照疫苗接种的流程,“三查七对一验证”是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医护人员不仅要核对家长信息,更要仔细确认接种孩子的身份。可在这两次冒名顶替接种中,医护人员仅仅看了涉事女子的证件,对孩子的身份核实敷衍了事,甚至不分男女就给孩子打了针,这是严重的失职。
疫苗接种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这起事件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即便是熟人带孩子去打针、看医生,也务必多留个心眼,要仔细核对孩子的接种记录和就医信息。相关部门也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排查疫苗接种流程中的隐患,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身份识别技术和制度,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不能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编辑: | 宫明华 |
责编: | 王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