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之初,上海多数居民仍需“拎马桶”度日。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上海持续推进新建职工住宅建设、危棚简屋改造及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更新,这场与“马桶”的较劲,一坚持就是三十余年。每一户“拎马桶”问题的解决,都关乎一个家庭的日常烟火;对这座超大城市而言,马桶虽不起眼,历届市委市政府却始终接续攻坚。这背后,究竟算的是怎样一笔账?
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给出了答案:这里面藏着“三笔账”——民生账、发展账,还有能力账。从民生维度看,“拎马桶”看似是小事,却直接牵动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还要有温度,而这份温度正源于对民生的关切。尽管相较于上海2500万总人口,仍在“拎马桶”的居民只是少数,但对每个人而言,这都是关乎生活品质的“天大的事”。办好这件小事,才能切实巩固民生福祉;城市有了足够温度,那些象征发展高度的“高楼”,才能拥有坚实的“地基”。
| 编辑: | 秦扬轲 |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