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教授签售
今天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68岁的生日。
前一天下午,他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全国新书发布厅里做了新书《我们的中国》的首发演讲。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许多读者还大包小包带着他以前的著作候在现场。
活动座无虚席
李零,祖籍山西武乡,1948年生于河北邢台,自幼在北京长大。1977年进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张政烺先生。1983至1984年,任职于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1985年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现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4月20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公布了第236届新当选院士名单,李零作为外籍院士,名列其中。
李零教授 近照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历经多年遍访中国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和思想史遗迹,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我们的中国》。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书分四册——《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他反复强调要认识中国,不仅仅要读书,更要学会“跑路”。
李零教授讲解
书中的“中国”
李零涉猎的学术领域极为广泛,自述重心在“三古”,即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够熟练地将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他书中的“中国”究竟是怎样的?(以下内容部分摘自新书首发的演讲稿)
《我们的中国》新书发售
何谓“天下”?
中国是个历史过程,前有源,后有流,什么是“最早的中国”?讨论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不容忽视,一是“国”的出现,二是“中”的形成。国家形成前,无所谓“中国”,国家形成后,如果没有一个文明中心,对周边形成强大吸引力,吸引周边加入其中,构成后世中国的核心地区(大体相当《禹贡》九州的范围),也无所谓“中国”。“中国”是个聚少成多,由小变大,日趋世界化的大国概念,古人叫“天下”。
何谓“九州”?
北京地坛,皇祇室里供着五岳、五镇和四海、四渎的牌位。这些牌位是天下的缩影。
五岳五镇是山,最初只有五岳四镇。五岳四镇是以九山配九州,唐代加了一镇,才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是水,四海是配四渎,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
岳镇海渎是九州地标
《尔雅•释山》提到两套五岳,一套是“河南华(华山),河西岳(吴山),河东岱(泰山),河北恒(曲阳恒山),江南衡(衡山)”,一套是“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嵩山)为中岳”。前者是秦人的五岳,后者是汉代的五岳。
思想是开路先锋。岳镇海渎是为大一统而设计,战国时期,天下还没统一,就有人把它设计好了。五岳见于《周礼•春官》的《大宗伯》、《大司乐》和《礼记•王制》,四镇见于《周礼•春官》的《大司乐》,四渎见于《仪礼•觐礼》和《礼记•王制》;四海,古书多见,举不胜举。可见这是先秦就有的说法。
九州
隋萧吉《五行大义》引《黄帝九宫经》:“一主恒山,二主三江,三主太山,四主淮,五主嵩高,六主河,七主华山,八主济,九主霍山。又一为冀州,二为荆州,三为青州,四为徐州,五为豫州,六为雍州,七为梁州,八为兖州,九为扬州。”
何谓“中国”?
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有些国族被吸进来,有些国族被甩出去。
中国(华夏)是对四裔(蛮夷戎狄)而言。一是中国对四裔的吸引,二是四裔对中国的征服,三是四裔加入中国,与中国融为一体,雪球越滚越大,造成“大一统”。而文明是由中心和周边共同构成的概念,种地的在内,骑马的在外,航海的更外,多种生态环境相互依存,多种生存方式相互补充,彼此傍着发展。航海都是顺边溜,随时舍舟登岸,骑马民族也有骑马民族的岸。胡骑南下,长城沿线就是这样的岸。
中国的位置
夷夏之分是以中央、边缘分。谁占领中心,谁就是华夏,谁居于四裔,谁就是蛮夷。我们都曾经是华夏,我们都曾经是蛮夷。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国”自居,说自己住在“禹迹”。“禹迹”是个以夏地为名的符号,其实代表的是夏、商、周融为一体的天下。夏为中心时,商是蛮族。商为中心时,周是蛮族(西伯、鬼侯、鄂侯是商代的三大蛮族领袖)。周为中心时,天下被重组,很多国族都迁离原地,“子孙或在蛮夷,或在中国”。其实,任何一族,只要不在中心,都会被视为蛮族。夷夏之分,不在血缘,而在地域和文化。
任何文明中心都是被他们视为蛮夷戎狄的部族所包围,让他们羡慕,让他们嫉妒,吸引他们,加入其中。不让加入,他们会强行加入——“先进难免挨打”。
李零 在滹沱河上
地理上的“中国”
李零教授一直说古代跑路最长最远要数四种人,一种是巡狩天下的帝王,一种是四处征战的军人,一种是跋山涉水、远程贸易的商人,一种是宦游天下,到处找工作的读书人。西方地理书,很多是军旅见闻或商旅见闻。中国地理书,与巡狩、宦游有关。他说,“我追随过禹迹,追随过孔迹,也到过很多秦汉祠畤的遗址。地理也有思想史,大地也有文章做。”
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是士人宦游的代表,他的“周公之梦”是最早的“中国梦”。他周游列国,早期去过周、齐,晚期去鲁适卫,本想去晋国,后來南下,经曹、宋、郑、陈、蔡到叶县,是想去楚国。孔子的“周公之梦”是恢复西周大一统。这个梦是由秦皇汉武实现。他们巡狩封禅,围绕名山大川、各种祠畤和边防要塞转大圈,目的是控制这个初建的中国。
秦皇巡狩封禅路线图
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读书、看图、方兴未艾的虚拟现实技术……似乎有多种知识获取途径取代脚踏实地的行走。为什么还要行走?早年李零曾在《我的中国观和美国观》里写道,“研究中国,脚踏实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中国的千山万水,我跑不过来,重点放在北方五省: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跑遗址,跑博物馆,跑考古工地,看出土文物。比如,中国的名山大川,有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我几乎跑遍,剩下个北岳(大茂山)。太行八陉,它的出入孔道,我曾穿梭往来。中国古代最能跑路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的祭祀遗址,除密布于八百里秦川,还有山东的八主祠,我也跑过。2007年,我还沿着孔子走过的路走过一遍。不跑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六十八岁的今天,李零感叹道,“读书需要眼睛,走路需要腿,可是我现在眼睛不大好了,腿也不大好了。还有很多遗憾,比如黄河的渡口我都还没一一走完,真希望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