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嘉定一位93岁的老人将自己用来养老的小楼捐了出去,市民网友为这件好人好事点赞的同时,也不免疑惑,当年为了养老,通过众筹的方式买下小楼,现在捐了,怎么养老呢?当年和她一起"抱团养老"的老伙伴们如今怎样了?捐出来的小楼未来会怎么用呢?
“这间是我的房间,这个是客堂。”
这两天,嘉定区双善养老院里,浦逸敏老人的房间热闹了起来。得知浦阿婆捐楼的决定,老伙伴们都跑来跟她叙旧。
“这里面还看得出有谁?”
浦阿婆要捐的就是这栋两层小楼,它位于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有200多平方米,如今外立面正在粉刷。这两天,小楼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曾在这里抱团养老的老人。
走进小楼的厨房,76岁的陈季芬记忆犹新,她回忆,“用这个锅子烧饭后,里面的锅巴,大家都抢着吃,你吃我吃很开心的。”
77岁的柳百泉:“人多的时候是蛮开心的,那个时候我们每个星期五都来一次,来看看他们。”
事情还要从21年前说起。当时,为了让独居老人们能相互照应,浦阿婆萌生出"抱团养老"的想法。她告诉记者,“那些小辈要出去工作,老人在家里烧饭不放心。”
抱团养老得有房子。浦阿婆相中了大队合作社的这栋闲置小楼,可是,5万元的转让费在当时并不是笔小数目。“当时这个钱也不是我一个人拿出来的,我出多点,人家随便出多少,五块也好一块也好,都是自己的力量,要是富裕的人,你出一百也好,二百也好,一千也好。”
这本泛黄的账本,是当时筹款的见证。5万元筹到了,小楼也改名为"慈舟养老院",意为"同舟共济,互助养老"。入住的老人,要求生活能自理,每人每月支付100元的水电费和搭伙费,这一互助养老模式,最高峰时曾吸引了20多位老人入住。
不少热心村民也常常会来养老院帮忙、献爱心。葛隆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陈伟明介绍,浦医生可能是中医,她经常帮我们村里人看看病,所以村民也会送一点菜给他们。
慈舟养老院开办了近20年。随着养老服务水平的日益提升,年事渐高、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或搬去了正规养老院,或回家养老。于是5年前,这家互助养老院正式"退休"了。
浦阿婆:“年纪大了,叶落归根,小辈就领回去了,然后一个一个都领回去了。”
陈阿婆:“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有时候我不开心,我就向她诉苦,她就会解我的烦恼。”
浦阿婆自己也选择了机构养老,但这栋小楼如何处置,一直让她牵挂不已。最近,在与子女和老伙伴们商量后,大家都同意,将这栋小楼无偿捐赠给葛龙村。
浦阿婆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己吃的蔬菜是葛龙村上种的,每天都会送菜过来,自己基本上都不用买,所以非常感恩他们,就将楼送给大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浦阿婆儿媳觉得,婆婆做这件事情让小辈们感到功德无量,作为小辈来说,妈妈做了一个好榜样。
据了解,未来,这栋小楼将改造成为一处公共服务场所,继续为老人们服务。葛隆村党总支书记陈学锋表示,未来小楼将继续为群众,为老人来服务,以后会固定做老人的一个用餐点。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浦阿婆20年前抱团养老的探索,为村里不少独居老人带来了慰藉,她捐出的这栋小楼,未来将改建成为老服务助餐点,也将带着浦阿婆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为周边的老人服务。我们也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好人一生平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柳依 孙明 实习编辑:崔雨佳)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