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徐州,一个看似普通的中药香包,经由“95后”年轻传承人孙歌尧的巧手创新,不仅变身年销近亿元的“潮玩”,更“绣”出了一条带动数千人就业的共富之路。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徐州一年一度的汉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95后”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歌尧,和她86岁的奶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同台,展示了这项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技艺。
王秀英从事香包制作已70多年,她始终坚信:“香包的技艺咱得要传承下去,得有接班人。”她一直期盼着孙歌尧大学毕业后能接过这份手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
徐州香包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便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描述。其造型纯朴,绣法工整,内装中草药兼具驱蚊防潮、预防疾病之效,实用与观赏并存。
1999年出生的孙歌尧自幼随奶奶学习制作香包。本科攻读音乐表演(流行演唱)专业的她,被同学调侃:在家里还要绣花,简直是古代人。但她毕业后毅然返乡,成为徐州香包第五代传承人,对香包她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接过传承重任后,孙歌尧首要推动的是改良与革新。她发现奶奶以前制作的香包体积比较大、味道很浓,年轻人可能不喜欢佩戴,于是她将香包化身为钥匙扣、手机挂件等日常配饰。她还将奶奶昔日存放针的“针棒”,巧妙改良成寓意“真棒”的时尚毛衣链,内填安神助眠的薰衣草,受到市场热捧。
此后数年间,孙歌尧创办公司、建立品牌,并申请了编锁套针、可视化创样等6项软件著作权,使生产效率提升30%-50%,成功突破传统香包的外观局限。
如今,小小香包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1400万元的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超2000人就业。孙歌尧与奶奶所在的马庄村成为直接受益者:村里300多名妇女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每月增收两三千元,同时还辐射带动周边500多人从事原料种植、物流等配套产业。
马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说,像今年他们紧跟“苏超”推出的“足球香包”成为爆款,一个月就销售了80多万元。他感慨:“马庄香包现在也是小香包做成了大产业。”
非遗的生命在于应用创新。填充着草药的小小香包,承载的不仅是驱邪避疫、祈福纳祥的千年祝愿,更是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守护、对团圆美满的祈盼。
王秀英老人寄望后代:“要把香包的才艺干大、干好、干强,干得要比我强百倍,把这个香包的技艺要传承下去。”
孙歌尧则怀揣更大的梦想,她表示希望能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中秋佳节,她陪伴奶奶在屋中静静绣制香包,以传统方式为家人祈福。未来,她将继续创新香包文化,推动更多徐州香包走出国门,让传统技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夏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