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的,是遥远的。但在辽宁沈阳,一支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拾遗辽梦团队,用创新与科技,把非遗变得年轻、可感、可传承。
团队负责人高嘉怡今年读大二,小时候她常常跟着姥姥一起剪窗花,慢慢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上大学后,发现学校有专门保护非遗的社团,欣然加入。
“拾遗辽梦”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成立于2023年3月。多年来,团队成员遍访辽宁省内非遗项目,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技艺,整理出30多个项目的数字非遗档案。
去年,满族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桂芝接到一份制作需求,要求把辽宁省十四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特色都融入作品中,命名为《辽礼》。从设计到画图再到剪纸,只给五天时间,一开始刘桂芝认为,时间紧任务重,这项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
让刘桂芝没想到的是,在这些年轻人的帮助下,作品如期交付。刘桂芝感叹,年轻人对制作充满了热情,接到任务后脑洞大开,给出了很多方案,在各种思想碰撞下,新的作品很快诞生。
为了让传统的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团队还在科技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这台糖画打印机,已经申请专利,传承人制作的特定糖浆,顺着小小的糖头流下,制作出不输于传统工艺制作的糖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拾遗辽梦团队成员王江斌告诉记者,起初使用这台机器时,糖如果太粘稠会把口堵住,团队通过创新设计,让液态糖能迅速风干,再通过不断试验,将机器调到一个最佳温度,这样糖就能流畅地挤出,最终制作出一副精美的糖画。
时常有非遗传承人认为,如果非遗里面加入科技元素,就不是他们眼中的非遗。但在这些00后年轻人看来,非遗不只是“复制过去”,更重要是“讲好当下”,在不断沟通和磨合下,传承人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
如今,拾遗辽梦团队已经有近60人的团队队员,新学年刚刚开始,又有80多名新生报名。他们来自各个专业,比如有机械自动化的同学,也有来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有设计专业的同学,不同的学科负责不同的工作。新的力量、新的思路也给团队带来更多新的创新。
目前,团队正在完善一款线上小程序,通过制作辽宁省非遗项目打卡地图,将文旅与非遗结合,还提供手把手教学视频,让用户能沉浸式了解非遗项目的背景、故事与工艺,实现“云体验”。
团队成员柏东良希望,不仅是成年人,还有年纪更小的同学或孩子,也能深入体会非遗对于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从教室到街头,从剪纸到代码,一场跨越时空的传承,正在校园里悄然生长。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链接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为非遗点燃新的想象。
编辑: | 周缇 |
责编: | 张蕴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