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有体温的城市,苏州河的浅吟低唱、弄堂里的叫卖声、小菜场的熙熙攘攘、人民公园的留念照……这大都市里的烟火气,不但是几代上海市民的共同记忆,也部分构成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塑造着上海的城市气质。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更生动地回归市民、服务社会,激发更多上海市民对于家园的认同与热爱,由上海市档案馆选编,新民晚报社、黄浦区档案馆等联合呈献,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民生活记忆》一书于近日出版,8月15日,在“2025上海书展”双主会场之一的上海书城,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滑稽戏项目传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汝刚,画家、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项目连环画传承人罗希贤等亮相现场,与市民读者以对话访谈形式展开互动,围绕书中所提及的众多老辰光、老场景,畅谈各自的难忘回忆,引发深切共鸣。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立足人民视角,融合市民亲历者记述、珍贵档案影像与特色连环画艺术,多维度呈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生动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历程,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全书收录文章20篇,分为寻味、忆趣和城记三部分,其中,《弄堂里厢“乘风凉”》《逐渐远去的叫卖声》,呈现城市的飞速变迁,留住上海人的乡愁记忆;《人民公园故事多》《当年阿拉“白相”城隍庙》等文章则通过个人回忆,连接起了城市地标的历史与现实;还有的如《记忆中的上海年味》《上海人逛过的书市、书展》等,反映了上海人独特性格气质,描摹出这座城市的“集体人格”。这些平凡却温暖的场景,构成了上海市民难以忘怀的记忆,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亲历者的文字述说,书中还重点呈现了来自上海市档案馆、新民晚报社、解放日报社、黄浦区档案馆等珍藏的稀有照片,以及罗希贤先生的20幅彩色连环画作品,多维度展现上海市民生活的独特记忆,描绘出一幅幅穿越时光的鲜活画卷。罗希贤还将自己创作的《四季石库门》长卷、《夜饭吃好,一张晚报》《白相城隍庙》分别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新民晚报社、黄浦区人民政府。
这些珍贵影像及海派绘画作品,既有回顾过往,也有记录当下,如“过年”“小菜场”“南货店”“逛公园”“逛城隍庙”“孵茶馆”“吃咖啡”“乘风凉”“逛书展”“黄河路”等,涵盖历史变迁、城市生活、文化传承、社会风貌等,可看作微型版的上海改革开放史。
作为档案活化的创新实践,该书还推出配套衍生作品和系列文创产品,成为别具一格的“上海礼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市民生活记忆》记录下的点滴,彰显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启示。
编辑: | 章海燕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