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宇树人形机器人频频引爆国内外社交媒体,无论是销售还是租赁,宇树机器人都是“一人”难求。一面是机器人展会、商场“打工忙”,与此同时,更多人也在期待,人形机器人,能更快被赋予更多的技能,来打开人类未来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鲤鱼打挺、太极、格斗、回旋踢……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宇树人形机器人G1,在春晚亮相后,热度便居高不下。这段时间里,各路线人纷纷来报,发现机器人出现在了公园、校园、街头,它们散步、跑步、奏乐、握手,都能引来围观甚至阵阵欢呼。
这是前几天举办的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宇树科技的展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气“明星”G1一出场,就有不少粉丝极力争取,想获得握手机会。在透视记者在不断和G1招手“套近乎”后,成功获得握手“体验券”一张。第一次跟人形机器人握手,感觉如何?记者体验后表示:非常有力度,感觉确实不一样。
透视记者体验和G1握手
现场观众也啧啧称赞:“比我想象中要小巧一点,有种线下追星的感觉。”“看了以后还是比较突破认知的,没想到国产的AI机器人会进步这么快。”
不少专业观众,特地从外地赶来,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宇树的机器人热度很大,每天刷抖音刷手机微信都能看到,我们想给他二次赋能。”“机器狗当宠物养,人形机器人可能给高端的客户当一个玩具,或者给商家引流。”
展位负责人介绍,他们这次带来的G1机器人只能完成打招呼、握手等基础动作,但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而在网上,宇树机器人租赁更是成了一门好生意,开价几千元一天,都会标注可用于新店开业、产品发布、展会广告等。
这难免让人会有些困惑,研发人员们钻研出 能做各种技巧动作的先进机器人,除了和人类进行基本互动,提供情绪价值外,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变化呢?
宇树机器人上线销售之后,上海大学先后购买了六台G1,用于教学和研究。由于目前售卖的G1机器人只具备行走等基础功能,学生会给机器人“喂料”,来进行二次开发。比如,要让人形机器人能下场踢球,就要让它“学习”识别障碍物,并且踢到球,之后,他们将带着调教好的机器人去机器人世界杯大赛上见见世面。
上海大学上大机械工程专业研一的孙辰钊就称这是一个强化学习的过程,“我们现在在训练机器人手臂抬起来的这个动作,需要迭代一万次,之后部署到实物上,他走的时候就会越流畅。”上海大学工程技术训练中心教师、博士曾令栋也表示:“可以把机器人放到数字楼去进行仿真学的好不好,直接在赛场上通过成绩体现。”
通过这样的以赛代课、以赛代训,学生能在实操中,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做出探索。
“我想做这个焦虑测评,这个诊室做完是不是就能测试我上班有多焦虑?。”像上海大学国家级工程训练示范中心主任、书记、教授、博导郭帅的团队,正在用宇树机器人,进行医院场景下陪诊和导诊项目的研究,通过医院数字化场景的搭建,让人形机器人接入医学垂类模型,这样,未来在人类去医院就诊时,机器人能实实在在帮上忙。“比如,患者在APP上预约一个人形机器人,马上就可以到医院的大门口去接你,帮你无缝的对接后台,比如说预约一个主任医生或者拿报告做体检,然后陪你走上医院的各个科室各个门诊。”
上海大学的过程训练中心里,进行着人工智能和各类机器人的各种创新与实践。机器人的研发,绝不只是为了让大家看个热闹,每一次动作的研究进阶,都意味着对未来复杂现实应用场景的进一步开拓,更多像王兴兴这样的科技人才,也许就会从这里走出。
上海大学机器人工程方向研究生二年级冯毅力就称自己“毕业以后可能会加入这些开发机器人的公司,希望实现机器人和人类的及时交互,具备识别和感知这个世界的功能。”而另一位智能医学诊疗研二学生温春晖谈及自己的设想,是“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让病人能够更加流畅的使用下肢康复机器人。”机械工程专业博二学生杨小龙则谈及:“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可以代替人类进入一些人类难以进入的环境和场景,比如太空探索。”
有统计显示,去年全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新品发布数量超过100款,数量远超过去20年总和,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新的万亿元级别市场。在市场的巨大需求背后,人形机器人绝不仅是自带流量的道具,作为生产性功能和创新性功能的载体,人形机器人应该承载关于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助力科技创新走得更远。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蒋文越 夏寅飞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