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开幕只剩不到5个月,各项建设工作怎样了?先来一组数据看看
世纪馆结构封顶,完成整体进度的72%;
复兴馆进行玻璃幕墙、金属屋面、光伏玻璃等安装施工,整体进度完成86%;
竹藤馆基础结构施工完成,整体进度完成63%;
临时场馆总体进度完成94%;
公共区域绿化种植完成90%;
东平小镇配套项目总体进度80%;
其余配套建设紧锣密鼓推进中。
三大场馆各显特色
从空中俯瞰,世纪馆形如展翅欲飞的彩蝶,沿着“花舞双桥”飞向复兴馆,寓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被称作“世纪蝶”。它临水而建,掩映于花海之中,与周边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现在,它的“蝴蝶翅膀”褪去了清水混凝土的雏形,被一层厚厚的棕色泥土覆盖。这种特殊的“轻质土”,重量仅为一般泥土的四分之一,且具有透气性强、保水性好的特点。整个世纪馆顶部,将覆盖三千吨“轻质土”,土层之上将分区域栽种各种花卉植物,呈现“蝶恋花”美景。
“蝴蝶”的双翅部分,目前已建好上升通道,可直达世纪馆顶部的观景平台。届时,游客在平台上,不仅能置身花海,还能将整个花博园的壮阔美景尽收眼底。
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作为中国花卉界的最高盛会,会期恰逢中国共产党的百岁诞辰,复兴馆的建设旨在展现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这从它的设计理念,以及目前呈现的形态中,可领略一二——屋面采用传统剪纸手法,形成错落起伏、轻盈舒展的折屋面,又形似波涛;吊顶采用传统折纸手法,结合竹木材质、色彩,形成翻折律动的顶部空间……这样的设计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含蓄、内敛、古雅的表达,展现出开放、自信的姿态,同时具有中国韵味。
复兴馆自2019年年末开工以来,经历了疫情、超长黄梅季节的考验,通过设计、施工、总控多方积极协作,确保各工程节点顺利完成,未来将承载开幕式及3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室内主要展示功能。
竹藤馆以现代竹藤工艺和3D打印技术建造,馆内有各类竹藤科技产品、艺术品和竹藤文化展示。目前,其景观绿化工程已启动实施,占地5000平方米,该工程把来自全国各地的42个品种竹子,按种类分为观秆、观叶、观笋等进行合理配置,2021年一月初,将为花博园区带来特别的景观。
竹子最佳移栽种植时间分别是春季的3、4月和秋季的8、9月,但由于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景观绿化工程直到2020年11月才正式启动。为尽量减少反季节种植的影响,苗木产业组联合施工单位调整计划,分析竹类生长习性,结合花博园区现场气温、土壤、水肥等各项条件,编制新的施工及养护计划,确保竹类存活率。
省市展园栽树造景
2021年花博会期间,来自全国35个省(区、市)的室外展园,将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园艺特色,共同演绎“花开·中国梦”的主题。目前,已有33个展园陆续进场开工,其中基础构筑物建造,大型灌、乔木栽植等工程将于近期基本完工,整体建设将在2021年3月底前完成。
贵州展园已经完成建设进度的70%。从高空俯瞰,园内流畅的曲线道路在绿树丛中蜿蜒伸展,入口处竹子编织而成的廊檐,片片相连的伞状装饰顶棚清晰可见,园区整体轮廓已经显现。一园之内,微观贵州,红色文化和瑰丽的自然景观是贯穿全园的主线。入口处赤水丹霞石筑成的红石墙寓意“红石铭史”,镌刻有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园内“红花醉客”、“红河春渡”等景观,集聚水、石、植被等元素,既自成小景,也互相关联映衬。
广西展园初见雏形,该园以“花开南国、秀甲天下”为主题,以“一桥·一路·六组团”为总体设计思路。其中,“一桥”为展园主体建筑木质廊桥“风雨桥”,“一路”为展示特色民族文化的“壮乡复兴之路”,“六组团”指不同地形的六大景观组团区,同时还将打造罗汉松、金花茶等专类园,突出地方特色花卉产业,充分展现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从当地运来的罗汉松已栽种完成,现在要确保它们安全过冬。”广西展园工作人员介绍,“广西崇明两地气候差异较大,我们联系崇明相关部门,帮我们运来稻草,等气温骤降时给树盖上保暖。”
配套项目各司其职
最近一段时间,东平小镇花博酒店、小镇客厅、花博邨等配套项目建设工地人头攒动,施工车辆进出频繁,吊装机、挖掘机隆隆开动,一派如火如荼。目前,花博酒店总体进度70%,小镇客厅总体进度77%,花博邨总体进度90%。
绿色是崇明最显著的标志,生态是崇明最闪亮的名片。在各项施工建设中,崇明始终秉持绿色办博理念,保留建设区域原有生态肌理,保持生态平衡。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岚)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