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红色征程中的气象风云 ——‘格物弘源’文物藏品鉴研会气象专场暨红色天气日历(二)发布仪式”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气象局共同主办。
日历聚焦1921-1922年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奋斗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严谨的气象档案研究为基础,将抽象的历史革命瞬间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温度、湿度与风云变幻,为党史研究注入独特的气象视角,也让后人得以更贴近地感悟革命先辈在不同天气条件下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伟大精神。
1921年的夏夜,十三位代表围坐桌前时,窗外是否有蝉鸣相伴?1922年的大年初一,寒风中散发贺年帖的身影,又经历了怎样的湿冷?那些藏在历史褶皱里的阴晴寒暑,如今在红色天气日历(二)上找到了清晰的注脚。
翻看这本特别的日历,历史与天气交织的画卷徐徐展开:在那个孕育希望的闷热夏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首日,最高气温33.1℃,夏风轻轻拂过兴业路的石库门。此后一周,高温持续攀升,28日达到38.2℃的全年酷暑极值。代表们在闷热中低声讨论,心中笃定的信念愈发炽烈。中国革命的火种,正是在这样持续晴热里,完成最初的燎原之势。
在那个寒秋突降的危局——1921年10月4日,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后第一次在上海被捕,天气多云到阴,带来深秋的肃杀,最高气温25.5℃,最低气温更是跌至11.2℃。正是在这寒意渐浓的时节,革命事业遭遇严峻考验,突显早期斗争的艰险与先驱者临危不惧的意志。
在那个寒冬中播撒火种的大年初一——1922年1月28日,当日阴冷潮湿,累计雨量4.1mm,最高气温仅6.5℃,最低仅3.8℃。湿冷的寒冬中,上海地方党组织发动百余名党团员走上街头,散发六万份贺年帖。“共产主义到上海来了!”的惊呼,是革命火种在寒雨中顽强传递的回响。
在那个热浪翻涌的盛夏——1922年7月15日,中共二大开幕前一日,申城气温已攀升至37.1℃。开幕当日,气温高达35.8℃,随后三天持续35℃以上高温。酷热难当,却难掩探索前路的热情如火。代表们在蒸腾的暑气中,讨论并通过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为中国革命规划清晰蓝图。
活动现场,上海市气象局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徐家汇气象观测记录及东亚地面天气图电子版。据悉,上海市气象局所辖的徐家汇观象台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初建于1872年,150余年来气象观测从未间断,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世纪气候站”之称,是中国近现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同时,一批见证历史的珍贵气象档案与文物首次出库展示:1895年12月31日第一张东亚地面天气图、20世纪初的自计气压计、1921年出版的《徐家汇气象观测记录》、李白烈士生前用过的雨伞等。通过展品介绍与鉴赏交流等环节,深入诠释气象学科在中国革命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未来,更多尘封在红色历史中的“天气记忆”将被唤醒,那些百年前的阴晴寒暑,终将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编辑: | 龚海韵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