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鼓浪屿的百年老宅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家族记忆。从参加黄花岗起义的革命志士李维修,到亲历厦门受降仪式的军官李秉亮,这个厦门家庭用两代人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抗战壮歌。
泛黄的老照片上,戴着圆框眼镜的李维修文质彬彬,却有着不平凡的传奇人生。1911年,这位16岁的厦门少年在新加坡结识黄兴,冒死参加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厦门创办"通俗教育社",用戏剧唤醒民众。李维修的外孙女王晓英轻抚着外公留下的剧本说:“这些抗日剧目当年在闽南巡演时,常常演到台下观众群情激奋。”
九一八事变后,李维修变卖家产捐赠5000大洋支援十九路军。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带着15岁的二儿子上前线当担架员。“外公常说,文人也要有骨气。”在王晓英展示的一本战地日记里,记录着李维修带着社员们穿越火线抢救伤员的惊险经历。
1937年,李维修积劳成疾去世,临终前将13岁的小儿子李秉亮托付给战友。8年后,这个少年已成长为209师迫击炮排排长。在王晓英珍藏的一张老照片上,21岁的李秉亮身着戎装,正站在厦门海军司令部前参加受降仪式。
如今,王晓英已将家族珍藏的37件文物捐赠给厦门博物馆。“这些不仅是家史,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从1911年到1945年,从黄花岗的枪声到厦门港的受降,这个普通厦门家庭的故事,映照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诗。正如王晓英所说:“记住这些故事,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 | 丁桃实习编辑:王思童 |
责编: | 冷炜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