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写着“故宫博物院”五个字的匾额被挂上紫禁城的城门,这座昔日的皇家宫殿,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以来,终于向民众敞开了大门。
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内的一万多箱文物为避战乱,离开故宫,经历了14年的迁徙。这是一场跨越万里的文明长征,也是一次战火硝烟中的文化苦旅,承载着深刻而意味隽永的国家命运和民族记忆。
上海是故宫文物南迁的第一站,在今天的上海,我们从遗迹和历史档案中找到了战时文物箱件编码“沪上寓公”的由来,首次通过影像和特技动画向大家展现南迁文物曾经存放的仓库地点,让故宫文物南迁历史与上海城市记忆融汇交织。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故宫学者们进行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珍本影印,挑选文物远赴重洋参与伦敦艺展,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未被炮火轰塌的精神脊梁。出发英国前,引发全城轰动的上海预展······这些大事件为故宫文物南迁的征途更添戏剧化的色彩。
摄制组还重走文物的西迁之路,在西迁南路文物存放的贵州安顺华严洞,找到了时任故宫院长架梯在洞壁上的题字;西迁北路文物存放在峨眉庙宇,故宫职员与当地百姓一起救火抢险;文物在乐山祠堂里,当地的国学弟子抄录《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故宫文物南迁长征,既是穿越战火的文物守护,也是中华文明的播撒之旅。
摄制组还特别采访两位台北故宫原院长,讲述故宫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同源。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中,我们重新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烽火记忆,重温一个文明古国在特殊年代的文化坚守。在历史和现代交融中,感受百年来故宫博物院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
编辑: | 王抒灵 郑思维(实习) |
视频编辑: | 陶余鑫杜茜 |
美术编辑: | 优阳 |
摄像: | 李响李维潇吕心泉 |
责编: | 王琳琳 陈瑞霖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