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大背景下的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但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情怀,也为“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1933年2月,在山海关沦陷后,为避战火、防止被日寇劫毁,1万3427箱又64包 故宫文物,分五批南迁到上海、南京,不久后更向西南大后方进行了长达14年、行程数万里的“长征”。1948年底到1949年初,占总数近四分之一的2972箱南迁文物,分三批从南京运往中国台湾,成为1965年成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藏基石与核心。1950年代,除了部分南迁文物继续留存南京库房以外,大约有8000箱南迁文物陆续重返北京故宫。故宫文物的南迁历程,正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生动见证。
在故宫博物院的神武门,聚焦这段历史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正在面向公众开放。而上海也在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中,扮演了极其关键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文物南迁的第一站,上海不但为抵沪故宫文物提供了庞大而安全的存储空间,还抓住时机实施了多项专业的清点与保养工作,为后续文物管理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编辑: | 翟静 陈昱卉 |
责编: | 金梅 严相莉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