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全本诗经”要“更新教科书”的谣言近日在网络上不胫而走,越传越夸张。然而考古现场的真实情况却是:竹简总目清晰可辨,正文却残损严重,复原释读技术难度大,全本未必能一字不落全部保存下来。
几天前,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会上分享了“海昏简牍”修复的最新进展——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出土的《诗经》简牍约1200枚,为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其总目字迹相对清晰。从已经保护、扫描后的内容看,海昏简包含经文、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展现了西汉早中期的《诗经》文本形态。《诗经》简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与流传至今的《毛诗》(西汉鲁国毛亨与赵国毛苌辑注的古文《诗经》传本)篇数相同,但少了66章。海昏简《诗经》的发现,早在2018年就首次对外公布,当时的证据,只能认定它是存字最多的《诗经》简。江西研讨会上宣布修复进展,却意外刷屏网络,甚至衍生出“出土350篇《诗经》”“将更新教科书”的说法。
网友对“改写历史”的强烈期待,暴露出时下知识的消费特征——人们渴望即时、震撼的文化快餐,却缺乏耐心了解考古工作本身的渐进性和不确定性。当严谨的学术研讨被肢解成简化的网络传言,我们看到的是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的鸿沟在加深。
网友对考古发现抱有过度的浪漫想象,把考古研究等同于“颠覆历史”的惊天发现,却不了解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修复的复杂、严谨、烦琐——粘连变形的竹简、模糊难辨的字迹才是考古工作的日常。简牍的保护修复,要经过整理揭剥、红外扫描、加固、清洗、脱水、修复、封护等步骤,每一步难度都很大。其中,光揭剥竹简就花了一年多时间。
这轮网络热度提醒考古文博界,在埋头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粉丝互动”这一新课题。学术研讨会的后续进展不应迟于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考古工作需要建立更敏捷的传播机制——不仅要扎实做研究,更要善于把握时机,将专业成果转化为公共知识。当“旧闻”具备新闻热度时,恰恰是进行公众教育的最佳时机。
海昏简牍修复耗时10多年,预计在2026年完成全部修复,但能否同步完成内容释读还暂不可知。面对广大粉丝的期待,首先要打破专业壁垒,将研究过程透明化——不仅要阶段性公布结论,更要及时展示文物的变化过程、修复的艰难历程,让公众理解考古工作的真实面貌——考古并非“挖宝”而是与时间博弈的科学。其次要打开快速反应的沟通渠道,对网络谣言及时作出专业回应,避免错误信息肆意传播。更重要的是,文博领域需要既懂专业又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用通俗而不失严谨的形式,搭建考古与粉丝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公众理解,竹简的残损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文物保护中的遗憾与成就同样具有教育价值。
考古工作注定要在残片中寻找真相,而文化传承则需要耐心与智慧。当网友能够理解破损文字的价值,而不只是追逐轰动的“大发现”时,我们的历史认知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 编辑: | 陈瑞 |
| 责编: | 谢春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