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平方米体量,年销售额将超70亿元,一个亚洲最大的奥特莱斯明年登陆上海。”8月19日,上海百联股份正式对外宣布。
这个夏天,上海正在成为全球消费目的地,一系列高能级活动和高水平服务将为上海消费市场注入澎湃活力。
上海“发力”了
从7月4日至8月10日,上海推出“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哔哩哔哩线下嘉年华和ChinaJoy三大动漫游戏展会首次联动。
8月15日,乐游、乐动、乐赏三大类别消费券“三券齐发”,覆盖旅游、体育和文化三大消费领域,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多重优惠。
8月17日24时,为期13个月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完成168小时连续开放之后正式收官。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等多项世界纪录,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
事实上,围绕消费之都建设,上海的脚步从未停歇。因为,身后的追赶者同样步履匆匆。今年一季度,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被重庆反超,相差约146亿元。
5月,随着“五五购物节”的启动和《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一系列的促消费之举,让上海重夺守了七年的“消费第一城”宝座。
虽然重回“第一”,但上海与竞争者们的差距并不大,远非高枕无忧。如何保住竞争优势,继续发力,上海还面临着不少待解的问题。
比如,在消费方面,最新数据显示,1-7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51.79亿元,同比增长2.5%。但餐饮收入继续下探,同比下降2.9%。
这其中,既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收紧商务宴请、出差标准的原因,同样也有行业内卷、价格战的困扰。但并不是说,市场就此消失,而是消费者正在回归理性务实。
比如,在上海的陆家嘴,就有五星级酒店“放下身段”办起了“社区食堂”,趁着周边写字楼白领下班的时候出来摆摊。据说,生意相当火爆。
在这背后,体现出的不仅是政府托举的智慧和努力,更有上海消费的韧性。
“上海消费”的特色
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榜首,中国早已是公认的制造大国。如今,在这份坚实基业上,中国正推进一场大转型,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迈进。
自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来,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眼下,上海也在经历着一场消费领域的“新质”转型。传统意义上的“买买买”,正在被更富个性化、特色化的消费所取代。
比如,上海为“首发经济”量身打造的政府措施,已经升级到了3.0版。上海还在全国首提“丰富悦己消费”,同样被认为是上海培育新型消费的一大特色,“夜校经济”“二次元经济”不仅接地气,也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而多维度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又契合了上海服务消费的旺盛需求和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上海人均服务消费支出达到5.25万元,远超其他城市。
比如,上海不仅强调技能培训教育对增收的作用,还谋求对培训进行提质增效,特别提到将实施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重点行业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由此,不仅针对性解决用工结构性矛盾,也推进外来务工人员的能力转型。
因此,虽然上海并非首个出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但相比之下,上海多了些许面向未来的布局,借“促消费”探索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意味也颇为鲜明。
面向国际的“上海消费”
上海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再加上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每年举办的国际展会、赛事带来大量国内外商务人士、游客,进一步拉动高端消费和旅游消费。
截至8月10日,上海边检机关在两大空港口岸累计查验入境外籍旅客数量52.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7.4%,居全国第一。另据上海机场集团数据显示,上海是境内第一大航空口岸,其中浦东机场口岸入境的外籍游客位居全国空港之首。
但对于上海,“第一站”不止是数据上的领先。有统计表明,虽然泰国游客喜欢去重庆,韩国游客热衷张家界,但最终这些外国游客都会来到上海消费。今年五一假期,上海的旅游收入接近200亿元,虽然接待游客数量比北京少150万人次,但人均消费更高。
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此前有媒体提出的这样一个疑问:上海重夺“第一”宝座,能守到年末吗?
我想说的是,消费第一城的“争夺”远未画上句号。但城市间你追我赶,背后涌动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无限潜力。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