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第五纵队在黄克诚的率领下挺进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随军而来的宋乃德于10月7日被任命为阜宁县县长。当时的阜东地区饱受自然灾害之苦——淮河连年泛滥,海啸与海潮倒灌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宋乃德深刻认识到抗日根据地建设必须与民生疾苦紧密结合,他在实地考察后提出:“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当先治海后治淮。”
1941年4月,阜宁县政府成立修堤委员会,决定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以减轻百姓负担。然而,由于国民党散布谣言,诬蔑共产党“借公债敛财”,原计划募集的40万元工程款仅筹得10万元。面对资金短缺,宋乃德仍坚持开工。黄克诚得知后,当即调拨军粮支援。抗日将士饿着肚子保民生,修堤民工从最初的1000人迅速增至上万,军民齐心,共克时艰。
1941年7月31日,全长45公里、底宽21米、高7.8米的海堤终于竣工。宋乃德第一时间公开账目:共发售公债60万元,实际支出516,986.85元。八路军透明公开的作风赢得了民众信任。
竣工次日,一场罕见的海啸来袭,水位比1939年高出6寸,持续时间延长20分钟。然而,新堤岿然不动,成功抵御了灾害。百姓欢呼雀跃,将这条海堤与宋代范仲淹所筑的“范公堤”相媲美,命名为“宋公堤”,并立碑记述修堤始末。
宋公堤的建成,极大凝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民心,根据地建设由此迈向新阶段。这座用民心铸就的堤坝,至今屹立在历史长河中,昭示着“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初心。
编辑: | 丁桃实习编辑;胡洋上佳 |
责编: | 冷炜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