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寿路商圈,有一家净素包子店人气火爆,不仅因为其味道好,符合上海本地口感,而且亲民的价格和稳定的品质,更是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日常选择,不过,这家包子铺也曾差点开不下去,他们是如何走过那段低谷的呢?
长寿路上,这家卖包子的小店,几乎每天都门庭若市,门口总是排着长队,人人都得拎上一袋才离开。
排队的顾客对包子赞不绝口。“手工做的,芯子细,甜咸适中。”“价格实惠,净素包子蛮好吃。”“看人多来轧闹猛(凑热闹),味道确实灵。”
包子铺是个夫妻老婆店,老板卢阳和老板娘周晶晶是十八年的沪漂,2017年两口子在 长寿路开出了这家净素包子店,现做现蒸,加上味道不错,生意很快有了起色。但三年前,由于街区商业规划调整,所在的长寿里整体翻新装修,这家临街的小包子铺受到了影响,生意一下掉了7成。
卢阳回忆,当时店铺的包子日销量骤降至2000个,两万月租与八千人工成本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
做包子本来就是跑量的生意,一个包子三块五,去掉人工和房租,利润也就5毛。销量上不去,把夫妻俩愁坏了。业主方和街道看到了他们的不易,专门开了四次协调会,希望能各方都能帮则帮,让小店度过难关。
长寿里项目负责人王挺说,他们为受装修影响的商户提供半年以上房租减免,增设外摆区引入土特产销售,实现“包子+特产”双向导流,买包子顺带逛特产,购特产顺便尝包子,形成流量联动。
长寿路街道营商办副主任谢军介绍说:“我们搭建商铺资源互通平台,促进企业合作,开辟社区团购专线+定向帮扶机制。”
熬过了阵痛期,2023年,小店迎来了柳暗花明。鸿寿坊开业,长寿里物业方又协调打通了围墙,这样来逛鸿寿坊的人,也能顺路走到包子铺。今年长寿里开业后,业主方又主动把包子铺腾挪到了靠近鸿寿坊的那一面,包子铺生意不断上涨,高峰期一天能卖7000个。
卢阳看着如今高峰期排着的长队,9名员工在狭小后厨连轴转的场景,生出了开分店的念头。
得知了热门小店想要开新店的想法,五一前夕,街道营商办副主任谢军亲自带着卢阳踏勘新址,最终在毗邻居民区的沿街面选定铺位。街道的一路热心帮扶,让两口子也很希望能为社区做些什么,周晶晶特意去居委报了名,愿意为更多居民服务。
长鸿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荣安回忆:“当时比较惊讶,怎么想来做社工。她说居民对他们店包子的认可,是很光荣的。”
“现在店里已经稳定,我可以挤出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周晶晶说她已经想好了,新店还能为社区解决7、8个就业岗位,她还计划着,每个月都要去给社区高龄老人们送免费包子。
周晶晶叮咛:“阿姨,送您一点包子,要开水蒸。”
老人也高兴地说:“我有口福了。”
这家小小的夫妻老婆店,在各方助力之下,走过低谷迈入春天。他们也希望能尽己所能,做些什么反哺社区,这也是一家社区小店对上海的浓情厚谊。
正如周晶晶所言:“上海包容努力的人,它会回馈给我们一些很正的能量。”
这家小小的包子铺不仅仅是美食地标,更是社区经济的缩影。店铺坚守品质,社区则助力小店在商圈升级进程中持续焕发活力,而小店的反哺也让人感受到了社区里的人情味,这也是上海温度之所在。
编辑: | 杜茜 张予洋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