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11月22日,2025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科技大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会议以“科创引领,慧建智城”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展现上海住建领域科技创新成果。

在大会上,上海市住建行业科技创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指出:面向“十五五”,上海将形成一个核心技术清单,重点推进智能建造与产业协同发展、城市更新与品质提升、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安全与提升韧性、数智升级与AI赋能等五大领域的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科技创新能级。

会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还签署了合作协议,发布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第二批)、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2025年度重点科研项目、上海市建设领域“十四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目录(第三批)、上海市建设交通系统第一届青年科创节标识。

今年是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40周年。作为上海住建领域的“最强大脑”,科技委四十年深耕城市建设主战场,以近三万项技术服务筑牢科创根基,从护航地标崛起至赋能绿色智慧发展,全程为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十年来,科技委始终是上海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护航者”,在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留下深刻智慧印记。上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高潮期,科技委率先介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世纪工程”,力推混凝土双掺技术等创新工艺,攻克基础施工难题,为我国斜拉桥建设提供“上海方案”;在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建设中,独创“液压同步提升工艺”,将350吨重的上球体精准吊装至350米高空,2毫米的误差精度至今仍是行业标杆……

从地面跨越到地下开拓,科技委的技术突破持续创造价值。1990年地铁一号线建设中,针对上海软土地基难题牵头研发的“逆作法”工艺,将淮海中路区段施工工期缩短14个月,累计减少交通影响损失超50亿元,如今已成为轨道交通建设标配技术。进入新世纪,其技术护航延伸至跨区域工程,全程参与洋山国际深水港区、东海大桥等项目评审,形成“港桥联动”集成方案,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近年来,科技委在城市更新、绿色韧性等新领域持续发力。“一江一河”沿岸更新中,通过历史建筑数字化修复技术论证,推动老厂房变身创新载体;前滩国际商务区、长三角水乡会客厅等项目中,推动近零碳技术集成,实现82%综合节能率;西岸中环D街坊项目凭借其评审的智能施工技术,实现超高层与地铁线路“零扰动”施工,彰显科技赋能城市发展的多元价值。
作为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桥梁”,科技委四十年来持续完善科创平台体系,推动“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城市战场”。1997年成立的建设科技推广中心已推动580余项技术落地,“基坑钢支撑结构”等针对上海软土特性的技术成为地下工程标配,《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标准》助力世博文化公园等项目实现“近零能耗”。
多年来,标准体系建设已成为科创转化的“硬支撑”。科技委编制《基坑工程设计规程》等64项地方标准,2005年为旗忠网球中心紧急制定的《大型开合屋盖技术规程》,不仅保障国内首例项目顺利验收,更升级为国家标准。如今,科创平台已升级为“全链条生态”,4个学科研究中心专攻前沿领域,长三角科技成果互认机制让37项上海技术“走出去”,数字化评审平台将论证周期缩短一半。
面向未来,科技委将持续汇聚全球智慧,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攻关建造机器人等原创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研发历史建筑加固、适老化改造技术;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升级科技成果互认机制,推动智能建造、韧性城市等技术辐射区域,为“人民城市”建设注入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科技动力。
| 编辑: | 洪焕铨 |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