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国务院参事”余鹏翔的虚假身份接连被揭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明明是“一眼假”的伪装,缘何却能堂而皇之、畅行无阻?这不仅暴露了身份核验机制的严重缺失,更折射出社会对“权威光环”的盲目崇拜。
骗子之所以能长期行骗,离不开某些组织的“包装”与“背书”。比如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涉嫌协助“搭台子”“立人设”,其背后的运作链条与利益勾连,理应成为追查重点。与此同时,不少单位、企业和活动主办方热衷于邀请“看起来厉害”的人物登台亮相,却懒于做最基本的资历核实,结果往往是“头衔越假、掌声越响”。
要揭穿并遏止“假院士”“假参事”的频频得手,关键在于三方面发力:事前建立权威可查的身份核验机制,事中压实主办方审查责任,事后依法严惩、追责到底。同时,全社会也应该警惕对于“名头”的迷信,不要再让“李鬼”坏了“李逵”的名声,透支了社会的信任。
编辑: | 杜梦渊 |
责编: | 樊昊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