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颁奖礼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开启。此次征文活动开辟了一个独有的赛道——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组,一等奖获得者黄小波正是这个赛道里的佼佼者。黄小波的获奖作品《朗姆酒与偏见:简.奥斯汀的朗姆酒广告》,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在虚拟世界里,开展一场关于朗姆酒广告的头脑风暴,并把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群星灌注在一个个AI体中,于此场景中交流、碰撞、绽放出瑰丽的创意之光。
初一年级的黄小波表达了自己对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见解:“人工智能在当下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我所做的,是一步一步对它提出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再一步步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迭代。”
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来自长三角各地小、初、高学生投稿近千篇,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未来世界、外星相遇、时空穿越、宇宙终极”等主题,不同年龄的学生以或稚拙或老练的笔触,或天马行空或颖悟绝伦的巧思,给主办方和各界评审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最终评选出特等奖4人,一等奖10人,二等奖37人,三等奖68人。
来自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的郭士赢,以一篇《心链之殇》获得本次征文活动特等奖,他用“人类天生的不足在于个体的羸弱与不团结”作主旨,书写了一位以“侠之大者”为己任的刺客,所认知、所目睹、所经历、所参与的,探向更高的人类文明和集体意识的征程。一等奖获得者潘岩以《穿越时间的尽头》为名,记录了一节3024年的“历史课”,这节课回顾了因为环境污染面临灭绝的2144年的地球,和那些前赴后继探索地球外的“地球”的“先驱者”们。潘岩透露,自己对科幻创作的原则是“不能对世界保持理所当然的态度”:“周围很多同学一提到‘科幻 ’,就联想到机器人,这其实是固化的观点,所以我采取了另一个视角,将目光放到宇宙之大。”
颁奖礼现场,知名科幻作家江波给获奖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心得,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于晓娟则带来了专业科普知识讲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市科普作家协会代表,共同见证了数十名科普科幻新星的闪亮登场。
编辑: | 朱齐越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