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曝光后两年,16日深夜,一份通报终于姗姗来迟。
2023年8月,河南鲁山县那座造价715万元的牛郎织女雕塑在七夕节闪亮登场,此时,距离鲁山摘掉贫困帽子才刚刚过去3年。
事件曝光后,当地的反应倒也不错。住建局局长被火速免职,成立联合调查组并保证“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及时”竟然需要跨越两个春秋。
这期间也有媒体追问,得到的答复要么是“调查审查正在进行”,要么是“没接到后续信息”,还有的以涉密为由推脱。
当舆情再一次有了发酵的趋势,当地才恍若惊醒,交出了一份“迟到但不缺席”的答卷。涉及决策不规范、先建后招、价格虚高等等问题。
有意思的是,通报中白纸黑字写明,早在2023年9月8日,关于决策不规范,当地就已经有了初步调查结果。有批评教育、有诫勉谈话,还有人写了检查。两年之后,也没有新的追加处理。既然如此,为何这些都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这一切问题背后,恐怕多源自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错位。一些地方管理者仍将通报视为令人头疼的“麻烦”,是不得不完成的负担性“任务”,而非主动解决问题、真诚与公众沟通的宝贵“契机”。
一座雕塑矗立在城市街头,本应成为城市的骄傲,如今却成了公众心中的“疙瘩”。 这种“挤牙膏式回应”不仅消解着政府公信,更在一次次透支民众信任。
因此,对于这类姗姗来迟的通报,有必要建立刚性问责机制;对于“拖延”恶习,更有必要明确时限要求;对于语焉不详或自相矛盾者,必须追问到底,澄清责任。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的。每一次及时、清晰、负责任的通报,每一次放下身段、真诚坦荡的沟通,都是在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鹊桥”添砖加瓦。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