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的一起事故引发关注,车辆在碰撞起火后,门把手没有弹出,车门无法开启,这也再度引发了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一旦发生事故,门把手无法正常弹出的话,无疑会增加救援的难度。既然存在如此安全隐患,新能源车企业又为何如此爱用隐藏式半隐藏式的车门把手呢?
这两天,走进上海多家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门店,提到“隐藏式门把手”、“电子车锁”等词时,销售们或是避而不谈,或是主动划清界限。某汽车品牌销售提到:“我们用的是机械开门方式,没有电子门把手。”
也有销售直言,无论是隐藏式门把手还是半隐藏式门把手,本质都是电子车锁,只要是电子车锁就存在失灵的风险。某汽车品牌销售坦言,如果为门锁供电的小电池在事故中受损,隐藏式门把手就无法弹开。当被问及这是否是行业普遍现象时,他回答道:“全部(品牌)都这样。”
电子车锁、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问题,再次被推到舆论巅峰,是因为前几天的深夜,一辆小米汽车撞车起火,但当有人试图去解救驾驶员时,却始终无法打开车门,最终驾驶员身亡。而小米SU7采用的正是半隐藏式的电子门把手。类似情况今年3月也曾发生,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和施工路障碰撞后3秒爆燃,车门锁死致3名大学生遇难。
那么,隐藏式门把手 为什么容易锁死成为“打不开的车门”呢?有着20余年工作经验的资深汽修工程师姜师傅,为记者找到了一副电子车锁的核心模块。姜师傅说道:“平时车子锁起来的时候,这个锁块是锁死的。当你按下钥匙的开锁键,闭锁器工作,它就会自动弹开。”他紧接着指出了关键的安全隐患:“但假如出了事故之后,这个锁块就有可能是打不开了。”
姜师傅介绍,具有电子车锁的小电机、拉线,包括给车锁提供电力的小电瓶,任一部分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车门打不开。特别是这个小电瓶,在整车上有的安装在车头,有的在后备箱,而这些位置在发生车辆碰擦时,往往首当其冲,小电瓶就有很容易受力变形失效,导致门锁失电而打不开。
而此时,无法弹出的隐藏式门把手,会让外界救援也更加困难。加上车窗玻璃通常为高强度,从内或从外破窗的难度也较大。
既然如此,为什么新能源车依旧偏爱隐藏式门把手呢?车企普遍采用隐藏式门把手,主要动机是追求科技感,而非功能上的实质提升。此外,部分消费者也认为,隐藏式设计比全天暴露在外的传统门把手更整洁干净。
除了美观上的考量,另一方面,在电车系统里,降低风阻系数可以改善续航里程,为此,电车的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比如采用流线型车身、轮毂罩等等来降低风阻,而改换为隐藏式门把手也许是最便宜的一项。
汽车行业研究员、汽车撰稿人张谊指出,对于一款续航700公里的汽车而言,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大约能提升5到7公里的续航里程。但他认为,这个提升“其实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他进一步解释道,车企采用这一设计,更多的是因为它能让车辆显得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从消费者心理来看,这种设计会让车看起来更豪华、更先进,这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心理需求。
多次事故后,国家层面也采取了行动。今年5月,工信部要求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须设计有机械门把手。上个月,又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标准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今后生产的汽车应满足不借工具的情况下能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的硬性要求。
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通用部件实验室主任赵汝涛,解读了新的安全技术要求。他指出:“(要求)明确每个车门(但不包括尾门)的外把手都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并且门把手位置要预留出手部操作空间。这是为了确保救援人员可以快速把手伸进去进行操作。”他特别强调,在设计上必须确保机械解锁是“最终且最可靠”的解决方案。
目前,已有多家车企,在最新款产品上对车门外把手进行了调整,有的索性恢复成了最传统的门把手。
而消防部门则建议,有条件时,车内还是务必要配备一些专用破拆或是逃生工具。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科长杨维雯提醒:“(大家)还是建议在车内配备一些类似于破拆锤之类的工具,在发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
我们鼓励创新,但安全是不能被忽视和突破的底线。日前,工信部已经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后续有望强制要求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隐藏门把手之争”也是对汽车产品开发底线的思考,不能只一味追求酷炫,还是要回归使用场景,回归最本质的安全实用。
编辑: | 张予洋 |
视频编辑: | 刘奕达 |
摄像: | 王思远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