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口出不逊,称中国小商品是“垃圾”;一边又匆匆忙忙登上来华的飞机。
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此次访华,既正常,也不寻常。它深刻揭示了当前欧洲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的两难处境。

别扭
当地时间11月13日,欧盟成员国财长们召开会议,同意尽快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进口包裹征税。
有报道称,德国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会前竟然宣称“我们不想要中国垃圾”。他还说:“我们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市场,我想要尽快这样做。”
然而,就当16日他启程访华时,却话锋一变,“我们不应该只是谈论中国,而是要与中国对话”“世界上许多问题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解决”。
克林拜尔释放了合作信号。但不能否认的是,两国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面临政治互信不足、经济竞争与规则分歧、外部势力干扰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多源于德国内部政治纷争、双方产业发展差异及复杂的国际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上届政府出台的对华文件只字未提中德战略伙伴关系;其确定的“三重定位”,即视中国伙伴、竞争者和制度对手,现任政府至今也并未改变这一定位。

诚意
财政部11月17日对外发布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联合声明。根据联合声明,中德双方达成27项共识,包括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强财金领域合作、共同完善国际经济治理等。
这场财金对话,中国清晰地释放出了自己的诚意: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碎片化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决定用理性和责任感来管理分歧、拓展合作,用更加稳固、更加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世界经济提供难得而珍贵的确定性。
相比之下,《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一针见血: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战略布局的同时,德国经济界却严重缺乏战略眼光。
要知道,德国90%的稀土依赖中国,这是其高端制造业的命脉。而且,安联保险等金融巨头急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一边跟着美国搞事,一边伸手向中国要东西,这种“既要又要”的姿态,缺乏基本的外交诚意。

共处
克林拜尔此行还将赴上海访问,参观西门子医疗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西门子是深耕中国市场30余年的“老外企”,也是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并共享广阔发展空间的“同行者”。这充分说明,中德产业是高度互补、利益相通的。
今年距离首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恰好10周年,而这只不过是中德间各层级8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之一;去年双方刚刚迎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个10年。中德间动辄以10年为时间单位计算的合作,本身就说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种日益紧密的“依赖”正是两国互相成就的基础和助力。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今年以来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正因如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两国更需要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克林拜尔的来访为双方沟通提供了宝贵平台,通过坦诚交流,有望化解误会、缩小分歧。
毕竟,国际合作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开放心态,寻找最大公约数。而中德关系的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将促进区域和平繁荣。
| 编辑: | 秦扬轲 |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