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并再次强调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了民企、外资等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
从比亚迪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起欧洲最大的电池工厂;到deepseek搅动全球大模型市场……民营经济,正在成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引擎。但需要正视的是,需求不足、市场竞争加剧、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也正在重塑民企生存法则。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在制度性壁垒的破除上,不断做“加法”。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学院院长田轩就关注到,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写到了民营企业被拖欠账款的问题,并提出,拟安排4.4万亿专项债,用于解决地方政府账款拖欠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则关注到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他建议,要改变传统零散的审核模式,引入大数据给企业画像,通过智能算法来进行趋势性判断,有助于为民营企业畅通贷款渠道。
从专项债到金融支持、项目支持,这些可以被看作是在制度上,对民企提供的一系列“硬支持”;但民企更看重的,更多的是“软支持”:包括稳定的预期、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平等对待和公平竞争。代表委员希望,通过即将出台的民营企业促进法,能去除在招投标、土地供应、资质许可等领域的歧视性条件,让民企轻装上阵。
如果说,促进民企发展,是做强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动能;那么大力引入外资,则是在构建全球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支点。
外资不仅直接补充国内资本缺口,更能带来技术升级。因此,不断做“减法”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正是在彰显产业自信。去年9月,在北京、上海等地,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开始对外资松绑。没多久,就有6家外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还有2家明确新设外资企业,开展细胞和基因治疗业务。 企业都表示要迅速引入资本、人才、技术来推进相关创新。
的确,对于引外资而言,制度型开放就相当于是筑基工程,需要对表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更多新兴领域突破,不断减少准入限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认为,作为制度型开放高地,上海需要走得更快。
他介绍,下一步,上海将开展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增值电信等领域试点项目加快落地,特别是要完成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先行启动区的封闭验收,为外资企业打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的商务环境。
民企灵活创新、外资带来技术和经验;民企促进市场化改革、外资倒逼制度完善,只有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健康发展、良性互动,才能形成更具韧性、活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编辑: | 邵晨星 |
责编: | 林可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