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多前,法国大选尘埃落定,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但昨天,马克龙又迎来了他的第二轮“大考”:议会选举。
议会选举被称为法国的“第三轮选举”,将决定议会中的多数派政党,对马克龙而言至关重要。在刚刚结束的第一轮投票中,马克龙领导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得票率达到32.2%,高居第一,而共和党将成为法国国民议会的第一大反对党,获得了21.5%的得票率。
此前,外界普遍对马克龙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并不看好,因为它在去年6月刚刚成立,在国民议会当中还没有席位。
他们担心,如果“共和国前进”运动无法成为国民议会中的多数派政党,马克龙就会被迫接受“左右公治”,组建联合政府,沦为“名义上的总统”。
那么,马克龙最不愿看到的“左右共治”究竟是什么?
“左右共治”是法国特有的政治现象,要理解它就要先说到法国实行的半总统制,这是一种兼具了总统制和议会制特征的政体。
在法国,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可以任免总理,这是总统制特征(如美国);总理对议会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或者拒绝政府的施政纲领,而迫使总理领导的政府向总统提出集体辞职,这是议会制特征(如德国)。
之所以议会选举对于总统来说至关重要,是因为半总统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总统与总理共同享有政治权力,形成二元的权力结构;
2、二元各自独立运作,且容许不同安排;
3、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可以任命总理,但总统之下无执行机关,总统必须通过总理领导下的政府来治理国家。
也就是说,如果新当选的总统所在党派,能够赢下议会大多数,他就能任命党内伙伴为总理,而如果总统过不了这“第三轮大选”的关,那么总理就会来自他的反对阵营。如此一来,权力相当的两人分属不同阵营,将会带来很多弊端。
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左右共治”,第一次是1986-1988年,总统密特朗和总理希拉克分别来自左右阵营;第二次是1993-1995年,总统依旧是密特朗,总理换成了右翼阵营的巴拉迪尔;第三次是1997-2002年,总统和总理分别是右翼阵营的希拉克和左翼阵营的若斯潘。
以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举例。
1997年4月,法国举行议会选举,但总统希拉克领导的右翼联盟在选举中失败,左翼联盟成为多数党,因此,来自左翼的若斯潘出任总理,开始“左右共治”局面。
之后的5年中,希拉克与若斯潘共同治理国家,若斯潘控制着法国政府的权力,如此一来,希拉克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了“象征元首”,仅仅负责外交工作。
5年中,在一些国际首脑会议上,经常可以看见法国总统和总理同时出现,两人分享一个名额,这一局面使法国的国际形象受损。
德国总理施罗德(右)与到访的希拉克和若斯潘
同时,来自左右两派的总理和总统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1997年10月,若斯潘提出35小时框架法,引起右派和雇主协会与若斯潘政府进行激烈抗争。35小时工作制在某些人看来是社会的进步,而在其他人眼里却是专横的改革。
总之,“左右共治”使得国家的政策也左右摇摆,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法国的社会问题也因无法及时解决而不断恶化。
目前看来,马克龙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他的“共和国前进”运动在第一轮投票中以32.2%的得票率遥遥领先,预计将获得577个总席位中的390到430个。
外界分析,议会选举中,对大选结果失望的选民,通常不会在议会选举中投票,而总统的支持者则会踊跃投票,鉴于马克龙的“非左非右”政策在眼下的法国颇得民心,年轻的“共和国前进”运动能够“横扫”议会也就不奇怪了。
交叉点评:
联想到前几日英国大选中,首相特雷莎·梅的保守党在议会中席位不及半数,被迫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组成联合政府,共同执政,而民主统一党和特雷莎·梅的保守党在“硬脱欧”政策上存在分歧,主张“软脱欧”,这也就意味着,特雷莎·梅也许不得不“软化”自己的脱欧立场。
而主张“非左非右”的马克龙,如果不得不与一个来自左派或右派的总理共同执政,也势必会妨碍他施展拳脚,让政策的执行不伦不类。这样说来,如果“共和国前进”运动能够获得议会大多数席位,对于马克龙本人和法国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
(编辑:杨超 曾小真)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