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来自上海博物馆“清雍正粉彩蝠桃纹瓶”的文创产品引发网络热议。
起因是有网友责难其 “消费苦难”,随后又有不少自媒体跟进。在快闪的字幕、激荡的音乐、情绪的加持之下,一些网友认同了指控中的逻辑——用回归文物开发文创就是“不尊重历史”。更有甚者,起了“用鸦片纪念林则徐”这类刺人眼球的标题,加速了事件的传播。
不过,这一次舆论没有被带偏节奏。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力挺上博:如果回避这段历史,无异于为“情感洁癖”而阉割文物生命史。博物馆作为以研究为基石的公共机构,不应回避文物伤痛,也不必修饰其曾经的遭遇,博物馆的专业释读权更不应让位于情绪化解读。
也有网友举例反驳,蝠桃瓶自2004年入藏上博以来,已开发了几十种相关文创产品,发光冰箱贴是其中一种,瓷瓶台灯也已在上博文创商店销售近三十年。还有媒体不禁反问:长城、故宫也曾上演过历史的苦难,就不允许当代人去游览这些景点了?
在我看来,关于文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值得特别争论的。蝠桃瓶既承载着传统工艺的辉煌,也记录着流转海外的经历,最终回归更是民族情怀的体现。博物馆开发文创,是为了让文物走进生活,连接古今。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的同时,却也构建了一个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中,人们不断被各种信息所吸引,却没有能力辨识其中的真实。流量加持、情绪传播、表达极化等因素,一些常识很容易被带偏节奏,使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
回到蝠桃瓶事件本身,如果非说“承载了历史的才叫文物,否则只能是工艺品的话。”那么,文物的回归之旅,不也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全民族的复兴努力吗?
历史不应只有一种颜色,公众对历史的不同情感需要包容,而理解其复杂性,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