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电话6分钟扣款超600元,莫名其妙“被”投保了两份商业保险。近期,在投诉网站及社交平台上,一些打着“就医补助领取”幌子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的陷阱引发热议。被骗的受害者接到电话后,以为自己获得了保障,但实际上,这都是保险公司推销人员的套路。
前不久,市民赵先生就接到了这样的电话,通话持续了6分钟。
“对方先是说了一句终于联系到你了,然后让我领取就医补助,而且说每个人都要办,要求我在微信里搜索'安健保'公众号。”赵先生对记者说。
随后,电话那头的客服要求他搜索“安健保”公众号,并按照要求操作。但赵先生还没输入支付密码,就显示快捷支付功能已开通,刚挂电话就发现账户已经有三笔扣款,分别是0.6元、62.55元和626.13元,用于购买2份保单。其中,第一笔0.6元的扣款,购买的是众惠相互旗下的无忧保·百万医疗险;其余合计被扣除的688.68元则用于购买了利宝保险承保的个人重疾险。两份保险的销售机构均为天天有保(湖南)保险经纪服务有限公司。
赵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类似投诉自去年起便在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投诉人可能会被引导至关注不同的微信公众号,如安享保、有康保、明天保等,还有投诉人通过短信链接被诱导到投保页面。
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有康保”还是“天天有保”,这些通过“就医治病补贴”话术诱导个人进入投保页面的保险公司,都是持牌的正规机构。
套路满满的推销电话,背后竟指向正规的保险机构。他们究竟用什么幌子,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真的在领取“就医补助”呢?
记者了解到,电话销售人员的通篇话术,都在混淆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利用人们对医保的高度关注,引导对方按指引操作,不会提及领取及购买的是商业保险。并且,对方宣称投保链接只有当天有效,制造了一种紧迫感,但实际上,记者第二天点开链接,依然可以进入投保页面。
此外,销售人员也不会提醒客户关注健康告知、除外责任等关键信息,这可能导致客户花钱投了保,但因不符合健康告知而无法获得理赔。还有的客服用小额保大额的话术诱导,而实际保障严重缩水。
当用户按指引操作时,页面会弹出快捷支付签约页面,只需输入手机验证码,签约后点击同意并支付,无需输入支付密码即可投保成功。开通快捷支付功能后,后续的支付、自动扣款、还款等交易均无需验证银行卡密码。
持牌机构为何“剑走偏锋”?这种“局”该怎么破?律师岳雪飞表示,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重业绩、轻合规”的倾向,缺位渠道合规管理。故意误导、诱导用户开通快捷支付行为可能涉嫌欺诈销售,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理应赔偿消费者的相关损失,还应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
岳雪飞同时表示,《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应在销售流程的各个环节以清晰、简洁的方式保障消费者实现真实的购买意愿,不得采取默认勾选、限制取消自动扣费功能等方式剥夺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或接受保险公司委托,开展互联网保险相关业务活动的,应参照本办法有关于保险公司的业务规则执行。保险公司外包销售业务也应对合作机构进行合规性监督,若发现违反公司销售人员行为准则及销售流程规范要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督促纠正。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如收到“医疗补助金到账,逾期收回”等短信或电话,不要轻易相信对方,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编辑: | 陈昱卉 |
责编: | 崔信淑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