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进博会、助力进博会,上海统一战线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本周一(10日)落下帷幕。本届盛会不仅是华人华侨、侨商侨企展示商品、洽谈贸易、寻求合作的平台,也是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与上海民营青年企业家、侨团代表和专业人士对话交流、共话未来的良机。
本届进博会期间,小舟已先后与7位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进行了对话。今天,小舟再请进伍景辉、赵石珏、佘莹等3位嘉宾,听听他们对进博、对上海的感受→
赵石珏
MAP PR&EVENTS创始人
墨尔本唐人街商业商会会长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回到家乡参加进博会。对我来说,我想借着进博会这个平台,看看能否借助我们在澳洲当地的资源、华侨华商的资源以及本地商业资源,把双方的文化与企业、商业联系起来。
作为一名上海小囡,我觉得上海是一座既创新又务实的城市。每一年回来,我都能看到家乡不一样的发展,每一年都比去年更好。如今,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拥有自己的企业,也肩负着推动文化交流的社会责任,所以每次回来,我的心境也都不一样。上海这座城市非常包容、多元化,它也鼓励很多企业走出去——这是我这次回来感受最深的一点。
我和很多身边的青年华裔企业家交流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都聚集到上海参加进博会。我觉得上海的文创品牌做得非常好,我也和不少文创品牌的企业聊过,探讨如何让我们的文创走向澳洲、走向墨尔本、走向澳大利亚——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现在我看到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给我们青年企业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就像这次,我遇到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青年企业家,我们有很多交流的机会,也很希望做好中国与澳大利亚两国,以及上海与墨尔本两城之间的交流。
希望未来上海市政府能给我们青年侨领更多机会,回家乡看一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侨领聚在一起,探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有没有融会贯通的可能。
佘莹
上海海智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智库专家
全球化创新化企业联盟副会长
上海其实是全中国服务水平最高的人才聚集地,也是最适合创新创业的地方。在我自己创业的10年当中,上海从三个层面给予了我一些帮助。第一,我们能够最快速地找到国际化人才;第二,这里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第三,上海的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支持。在我们遇到困难或者需要更多支持时,他们能在背后为我们提供支撑。
这个世界上千行百业的各种各样的产品,是由多个零件、经过多种工序、采用多种加工方法制造而成。所以,我们想要制造一个产品,最好能模拟出一条最优的供应链路。我们希望运用各种AI工具链以及由AI工具衍生出来的管理手段,帮助工厂更好地对接世界。
我们一直在讲侨,他分两边,一边是“人”,一边是“桥”。首先“人”,从创始人和创业者的角度出发,我们特别需要侨商帮助我们把全世界有想法的人带到我们身边。比如今天我参加这个会议,就深切感受到了侨商发挥的桥梁作用。我们很快又组织了更多海外客户,尤其是一些“一带一路”国家、东盟等地的客户,他们希望能亲身感受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我们希望把更多需求落地在中国,落地在上海。相聚上海,共创未来。
伍景辉
全景科技投资集团董事长
苏州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全球华裔新生代联盟副会长
澳大利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
我是第四次参加进博会,也受邀参加了这一次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定签署10周年活动。作为澳大利亚跟中国贸易促进会的副会长,我希望把澳大利亚的企业引进来,也把中国的著名企业“走出去”,那这个就是我们的使命。
上海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这次参加华裔青年企业家圆桌论坛,在这个平台里面去了解各个人才的需求,然后通过项目的落地、资本的运作,帮助青年企业家在上海更好发展。多元文化在经过各种各样的语料采集以后,能更好地去服务全球的企业。希望上海可提供一个AI的应用场景开放给人工智能企业,在上海去做一些前期的试验跟落地的成果。
关于AI出海的这个话题,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在产品出海——通过AI实现供应链智能化,以及精准匹配的内容本地化。我们可以通过AI的模型,分析海外的消费者的心理画像以及文化偏好,形成我们差异化的表达,更加精准地去选址、国家、人群、品类、定价。
我们的模型的一个训练是跨语言的,以及文化的符号的识别。我们最近在做AI视频,在幽默场景以及隐喻习惯用语方面,AI其实是很难去做量化的,这部分是需要攻破的一个挑战。

| 编辑: | 蔡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