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着诡异人脸的木棍人、穿着耐克鞋、眼神凶狠的鲨鱼······最近,不少家长反映,孩子迷上了一类叫“外国山海经”的视频,时不时还会跟着念咒语,仿佛着了魔,而一些发音奇怪的词汇,正是AI生成的动画形象的名字。
在一些视频中还充斥着暴力、血腥元素,被包装成山海经后,经网络传播,成为了孩子们的“社交密码”,令人担忧。
记者调查发现,“外国山海经”起源于2025年1月初,网友用AI创作出造型怪异、名称奇特的动物角色,如“木棒人”、“仙人掌大象”、“忍者卡布奇诺”等,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学名”。在抖音上搜索“外国山海经”,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达数亿次。不少博主制作的介绍“外国山海经”角色的视频,点赞量都在数十万以上。


这类视频不仅曝光度高,流量表现优异,甚至能获得平台支持。为博取关注,内容套路化严重:以动漫角色为外壳,填充恋爱情节或暴力冲突、混战场面。由于儿童的判断能力有限,容易信以为真。孩子一旦刷到观看,平台就会推送更多同类内容。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AI魔改内容已经实体化,通过盲盒、卡牌、积木、服装等衍生品,在电商平台热卖。而在社交平台有关帖文和短视频平台评论区,还有许多用户公然教学如何用关键词让AI生成大尺度图片。

有专家指出,AI魔改对经典的伤害早已超越内容层面,不少孩子甚至认为山海经就是国外的,它将“低俗猎奇”包装为“趣味创新”,逐步侵蚀文化传承与下一代成长的健康土壤。

眼下,AI技术的出现,大幅降低了制作门槛和成本,只需要简单操作,即可生成“魔改动画”和“邪典视频”。然而,“杀人的不是刀,而是执刀的手”,错不在科技进步本身,根本原因还是畸形产业链在“作妖”。
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责无旁贷。除了按国家要求完善青少年模式,堵住账号切换的漏洞以外,还需主动净化平台内容,塑造正向的网络导向,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
| 编辑: | 张博忺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