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电视新闻类纪录片
子项: 系列
作品名称 | 《家国万里》 | 语种 | 中文 | |||||||||
制作单位 | 上海广播电视台 |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 上海广播电视台 东方卫视 | |||||||||
播出日期 | 10月1-5日 | 播出时间 | 21时20 分 | |||||||||
播出栏目 | 初评单位 |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 | ||||||||||
作品时长 | 1、150分钟(系列作品总时长) 2、90分钟(3件代表作总时长) | 主创人员 | 集体 | |||||||||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看看新闻 | |||||||||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 1 | https://www.kankanews.com/special/EnwNqlbMXQa | |||||||||
2 | ||||||||||||
3 | ||||||||||||
阅读量 | 1360万 | 转发量 | 8.9万 | 点赞数 | 0.4万 | |||||||
收视率 | 0.438 | 收视人次 | 972.3万人 | |||||||||
参评 作品 简介 | 本片是“文化中国行”暨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重点项目,同时也是本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特别推出的大型文明寻访系列专题。本片以家国情怀为独特视角,围绕“源远流长”、“向新而生”、“四海同心”、“有容乃大”、“和合共生”五个主题,通过寻访者行走对话与观察感悟,追寻中华文明在辽阔疆域上的深刻印记,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镌刻进古老文明与现代繁荣交织的壮丽画卷中。本片运用4K拍摄,影像精致,镜头灵动,情绪感人,更创新采用AIGC技术,在每集开篇勾勒出极具中国式审美的历史场景,展现东方韵味的同时,又暗含中华文明古老而年轻、生生不息的终极主题。 | |||||||||||
推荐 理由 | 该片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收视排名省级卫视前列。《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发文,赞扬该片“以家国情怀的独特视角串联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节目同名短视频系列爆款频出,全网传播量达1360万,并获中央网信办重点项目扶持。2024年10月入选中宣部地方媒体重点作品(好创意),并获2024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 |||||||||||
参评及初评单位签字盖章 |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 |||||||||||
参评单位 联系人 | 赵慧侠 | 电话 | 手机 | 13818657695 | ||||||||
电子邮箱 | huixiazhao_2005@126.com | |||||||||||
地 址 | 上海静安区威海路298号 | 邮编 | 201204 | |||||||||
注:此表由参评单位填写,节目文字稿另附。
《家国万里》第二集——向新而生
【大片头】
【AI主题阐释片】
3700年前,黄河岸边,连日暴雨。电闪雷鸣中,来自黄河下游的成汤击败了荒淫无道的夏桀,商朝由此建立。面对崭新的国家,成汤在他用来盥洗的大盘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提醒自己,反躬自省、除旧布新。后来,这句话被收入儒家经典《礼记》·大学篇中。今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出的宋刻本里,这九个字,力重千钧,历久弥新。
面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指出,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就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从四大发明到《天工开物》,从先秦子学到宋明理学,从军功制到科举制……创新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使之成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它从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分集片头-向新而生】
【人物出场片】
我叫陈征,教了十多年物理,是一名科学实验的资深“玩家”,我把自己比作科学大院的门迎,敲锣打鼓,打把式卖艺,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叩开“科学探索之门”, 点燃科技的梦想。今天,我踏上《家国万里》的寻访之旅,去溯源中华文明的创新之路,“零距离”感受古人的高妙智慧, 面对面见证现代文明的继承与超越。
【正片】
【吐鲁番火焰山实况】
旁白: 吐鲁番,著名的“火洲”,这里酷热、干旱、多风,然而满目沙砾之地,却神奇地生长出一片绿洲。
【孩子戏水实况】
陈征:小伙子,刚才我看你在那就直接就喝水了,这水能喝吗?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第三生产队村民:能喝。一出生就是一直有这个坎儿井,就在这里喝水喝长大的。
陈征:大姐您好。您(在这用水)用过多少年了?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第三生产队村民:60年了,我60岁了现在。
陈征 :就是您从出生开始就用的这个水。
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第三生产队村民:洗碗、喝水、给树浇水也都是用的这个水。
陈征:真的是咱们这的“母亲河”了
旁白: 坎儿井,这个古代灌溉工程声名远播,但亲眼看到它现在还流淌出潺潺清水,还是很震撼。为了搞清楚这个庞大的地下工程究竟如何修建和运作,在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一个坎儿井的竖井。
【下井实况】
陈征:您注意安全。我站在井口都觉得高,有点晕。
严师傅 坎儿井维护队队员:习惯了,没什么感觉。
陈征:严师傅,我现在能看到您的矿灯,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样子,不过看起来好深,您在井下感觉如何?
严师傅 坎儿井维护队队员:可以,好着呢。
陈征:下面的渠有多高?
严师傅 坎儿井维护队队员:一米七,宽是八九十(厘米)。
旁白: 竖井是用来通风和维修的。施工队长告诉我,村里的坎儿井每年都会定期清淤。
陈征:这就是竖井
史多奇 坎儿井维护项目施工队长:30多米。
陈征:咱们这一段总共有多长?
史多奇 坎儿井维护项目施工队长:总共220米。以前那个老坎儿井,这边有100多将近200米严重塌方,现在水没法去正常流,所以说就重新改个新道,把老道的水引到新渠里。
陈征:一个竖井到另一个竖井,中间咱们是怎么定向的?
史多奇 坎儿井维护项目施工队长:(用)经纬仪。
陈征:用经纬仪。
旁白:现代化的工具能够帮助工人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很难想象,过去在没有这些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又是怎么进行挖凿作业的?
【字幕:交河驿·坎儿井源】
徐伟伟 新疆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咱们现在处于坎儿井的最底部,这就是首井竖井,一般大概在60到100米深,最深的大概120米左右。这就是暗渠,它竖井下来以后,它水流沿着暗渠就往下流。
旁白:徐老师告诉我,2000多年前,靠着天山雪融水,智慧的先民们巧妙地顺着山势,在地下开挖暗渠,将水引入明渠或蓄水池,用来灌溉农田和日用。这其中,竖井和暗渠的定位挖掘是整个工程中最为精妙的地方。
陈征:过去他们挖了竖井以后,怎么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徐伟伟 新疆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两种定向,一种是木棍定向,一种油灯定向。木棍定向就是(把)地面定的方向传导到地下来。木棍定向完之后挂油灯,然后根据影子去挖方向。
陈征:这还是一个复合定位方法,就是井上先拿木棍,相当于就像我们现在枪械那种机械瞄准似的,拿个木棍定着方向,前后吊两根绳,吊下来一个木棍,跟上面是平行的。
徐伟伟 新疆吐鲁番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传导到地下来。
陈征: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木棍定向这样的机械定位法,和油灯定向这样的光学定位法,这真是一个挺了不起的创新。
旁白:现在全新疆登记在册的坎儿井有1500多条,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总长达到34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2024年9月,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天山山脉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从上世纪开始快速下降,如何更好地平衡生态保护与高效用水,也考验着现代人的智慧。
【阿克苏温宿县】
孙志锋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这里是我们温宿县台兰河新时代坎儿井的一个示范基地。
陈征:咱们新时代坎儿井这新到底新在哪儿?
孙志锋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我们现代坎儿井利用的是我们的地下储水构造这块,我们有三套系统来体现,一套是我们的集水系统,一套是我们的回补系统,还有一套出水系统。跟我们传统坎儿井最大的区别就是,我的水可以有调蓄(功能),你需要多少水,我可以把水蓄到我这来。
陈征:今天我们就可以按需分配了。
孙志锋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对。
孙志锋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个水可以直接饮用
陈征:直接喝是吗?还挺甜的。
【转场】
陈征:这片果园我刚从这走过,完全和我过去刻板印象里边,大家觉得南疆很干旱,那种感觉不一样。
冯波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果农:我到这个地方已经有20多年了,当时灌溉特别紧张,每年也浇两个(次)水或者三个(次)水。 现在随时浇都有,能够满足我们果树的生长需求。
旁白:水,作为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之一,千百年来,中国人勤修水利、不断改良创新逐渐学会了如何科学调蓄,使之源源不尽。
在天山山脉的另一侧,一个现代 “超级水利工程”已经接近完工。
陈征:周工,你好。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老师你好。
陈征:我们现在这个地儿是?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海拔)1707(米)。站在这个位置来看,我们感觉到整个大自然,赋予了阿克苏一个天然的峡谷,利用这个峡谷作为一个隘口,形成挡水大坝,就这样形成一个天然的库盆。它以坝高247米,为世界最高沙砾石坝。
旁白: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建在号称“中国峡谷之王”的天山温宿大峡谷之中,大坝最高的地方比三峡大坝还高出62米。
【实况】我们这些学理工科的人,最喜欢的就是大科学装置和大工程现场。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除了高坝特点以外,它还有高边坡。我们从顶部一直挖到底下,它的边坡斜长达到了600多米长。混凝土要从这个上面采用自重的状态流下去,流下去以后又不能分散。在我们刚才溢洪道的流量过程中来说,还有一个高流速的一个施工特点。这种高流速,对我们混凝土的冲刷,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
旁白:从物理的常识来说,大坝的高度决定了工程体量,扛着“世界最高大坝”的名号,基建难度可想而知。跟着周工,我们进到大坝内部,看一看其中的奥妙。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以往的观测数据,都是通过外观的测量数据,还有内部安装的一些仪器的一些数据。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进入大坝的内部,来看一看我们大坝内部的一些变形情况。所以我们史无前例地规划了这样一条隧道,这样的话,通过我们在进入大坝核心区域,比如说这些渗水的一些观测,最终我们可以最真实了解我们大坝的安全状况,和它的运行的实际情况。
陈征:就像我们用听诊器一样,摁在这个墙上,就可以探测一下这里边的情况吗?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同时也可以像一个小的机器人进入了血管。
陈 征: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新质生产力非常具象的一个体现。
旁白:现在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主坝坝体已基本完工,不久的将来,这里就将是另一番景象。
周俊芳 新疆葛洲坝大石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这里就是我们上游围堰。明年下闸蓄水,蓄水位是在1640米,比我们脚下的站的这个位置高105米,就会出现“高峡出平湖”的盛况。
陈 征:想象一下,这个地方将来“高峡出平湖”以后,下游的美丽的胡杨林持续不断地生长,塔里木河一直保持着它的美景,瓜果飘香。未来新疆还会变得越来越好。
陈征出镜: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只要有水流到的地方就有生机。过去人们用勤劳和智慧,用坎儿井润泽了自己的家园。今天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有了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在整个流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想让家园更美好,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创新的意义所在吧。
【转场】
旁白:见识了西北大峡谷中人类利用自然、融入自然的创造,我们再向东长驱两千多公里,来到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宁夏平原,这里我们要寻找的是中华文明的另一张名片。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西夏窑址的中心烧制地带,这个地方面积很大,漫山遍野都是瓷片。 我们随便捡到一片,你看,它都是一千年以前的。而且这些瓷器,它可以代表我们西北地区、北宋时期制瓷的最高水平。
陈征: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漫山遍野的瓷片,都是一千年前的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是呀,这个窑址是西夏磁窑里面面积最大、制瓷质量最高、烧制时间最长的一个西夏瓷窑遗址。
陈征:怪不得,白瓷的比例还挺高的。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你看白不白?
陈征:确实。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虽然过去了一千年,但是这个白瓷也不亚于当今的白。因为咱们这个窑址,它处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在一千年以前(被)打碎了,埋在地下沙漠,这地方干旱,它没有经过太潮湿(环境),所以今天我们捡拾出来,就和昨天一样。
旁白: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体现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一个具象符号。一抔泥土在代代中华匠人的手中,生发出奇光异彩、千姿百态。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件白釉牡丹纹剔刻花罐,它可以代表我们西夏制瓷最高技艺,因为西夏崇尚白色,所有的西夏瓷器里面,白釉是极品,质量最高。
陈征:我看这上面雕这么精美的花,这个工艺上难度主要在哪儿?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主要是剔刻花,这种技艺最早传承的是河北邯郸磁州窑,但是在我们西夏时期,它有了自己的发挥。西夏(人)它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所以它形成粗犷、豪爽的这种性格,粗犷也有精美。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西夏它是个草原游牧民族,这个盏、碗、杯,它的足比较高。
陈征:对,这好像和我们平常看到的碗(相比),底下明显要高一圈。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它和当时游牧民族生活习俗息息相关,都是经常迁徙,在沙漠、草原、帐篷席地而坐。这种高足比较稳固。你看,这个瓷铃铛,这也是灵武窑一个独创。在中原地区,这种铃铛使用金属制造的。但是我们西北游牧民族,它是用陶瓷来烧制的,而且这个陶瓷,它这个响声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声音还挺清脆。
旁白:铃声中,我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西夏瓷构建的世界之中。
与宋、辽同处一个时代的西夏国,存续不到两百年,西夏瓷的炼制技法早已失传,留存于世的精品也少之又少。陪同我一起探访的刘老师,就是被西夏瓷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黄河边挖泥实况】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古人类从山里面采土,黄河边取釉,烧出来一种大西北独有的粗犷美瓷。上天赐予人类这么丰富的资源,黄河釉料成分特别好,你看,它多么细腻,这里面它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陈征:这就是冲刷下来的,连泥带砂。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黄河天然把它已经淘洗过了,这里面它就是没有任何的颗粒,这样釉面就比较细腻、光滑。这是何等美妙的一件事情。
旁白:刘宏安说,一件西夏瓷成品,需要经过采泥、练泥、上釉、刻花等2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
【刻花实况】
陈 征:我看您刻的时候特别潇洒,一笔就出来了。您看我在这儿描,一道一道,越想描得细,最后反倒描得坑坑洼洼的。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这个牡丹纹饰是西夏工匠自己独创的,其他窑匠没有这种洒脱的纹饰图案,要划到它的骨髓,划到它的灵魂,而不是光是形状像,要形似、神似。你看,一二三四,一吹,你看就出来了。
陈征:要的是那种连续的笔意。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这就是一笔呵成。
旁白:除了瓷土原料和剔刻外,高温烧制技术,也是决定一件瓷器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让千年的窑火复燃,刘宏安依照古代窑炉形制,重新修建了土窑,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经历数十次的失败,终于烧制出胎质、釉色、器型与西夏时期古瓷十分相似的作品。
【围炉夜话实况】
刘宏安 宁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每次有一小步的成功,几年下来,就会有一大步的成功。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把西夏瓷的技艺掌握,//我感觉我和古人延续了一个千年的“游戏”。我冥冥之中感觉,我前世就是西夏的一个窑匠。
陈征:真的是非常浪漫的一种感觉。
陈征出镜:中华文明就像我身后这条滔滔大河,由无数的支流汇成。这每一条支流在相同的底色之上,又各有特点、各具创新。我们看到的西夏瓷,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流代表。正是这千百各具特色支流的交汇、万千聪明勇敢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今天中华文明的辉煌璀璨、绵延不息。
【转场】
旁白:广西藤县,在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小县城里,有一条人人皆知的“登俊路”。据说,这条街名由唐太宗李世民所赐,主要是为了褒奖从这里走出去的广西第一位进士李尧臣。从世袭制到军功制,再到察举制和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的革新,贯穿着中华文明史。这样的革新,对这个边陲小镇意味着什么呢?
陈征:人物志一,贤良,唐、李尧臣,镡津人,贞观七年,癸巳进士,赐其里门曰登俊。
何锦奋 广西藤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登俊,来历就是这个。李尧臣的父亲是一名贡士,他有一个官职是文林郎,他在当地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官吏,他家庭也不是很富有,李尧臣就考上了广西第一位进士,在那个时候真的是破天荒的。当时广西在全国来讲相对偏远,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
旁白:在藤县图书馆收藏的各类县志中,我查阅到不少有关李尧臣和科举的记载。在他之后,藤县先后走出了22名进士,偏远之地的平民子弟也逐渐有了进入庙堂的可能。
【实况】
旁白:何馆长时常受邀到学校讲课,李尧臣的故事是他最爱讲的内容之一。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相对于此前由官员察访推荐的察举制度,称得上划时代的创新。
【铃声实况】
何锦奋 广西藤县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这是我们藤县人在清朝考试的一个试卷,考生考试的内容,(第一部分)就是给他一个题目,这个是孔子的一句话,“岁寒见松柏”。你就根据这句话展开讲,“岁寒见松柏”是什么意思。过去的古代科举考试,是考诗词歌赋为主的,我们现在高考考什么?文化、理科、数学、英语都要考。
旁白:沿袭1300多年的科举制逐渐走向僵化,它终结于清代末年,已完全滞后于工业文明来临的时代。几十年后,全新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高考,在中华大地上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7年之后,它又历经多次改革,成了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为时代发展贡献了无数人才。
陈征:咱们这个台阶好高啊。
黄蔚玲 广西藤县中学党委书记:有67级。这个用我们当地的谐音,就是“录取”的意思。
陈征:还有好含义。
陈征:黄书记,我看这有很多牌子,这些是?
黄蔚玲 广西藤县中学党委书记:历届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我们树立这个牌子,主要是励志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让他们就向着全国的名校挺进。
陈征:咱们这些考上理想大学、考上这些名牌大学的同学,这里边农村的孩子占比能有多少?
黄蔚玲 广西藤县中学党委书记:占比有三分之二。
陈征:有三分之二。
黄蔚玲 广西藤县中学党委书记:对,因为来自农村的孩子,尽管他们的最基础的教育,可能没有城镇(学生)的那么好,但是他们很努力、很勤奋,进步得很快,很拼搏。
【课文朗读实况:“天生我材必有,千金散尽还复来”】
旁白:看着这些孩子,不由想到我自己,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也不会从一座西北山城,去到北京,最后留校当老师。很多人的命运也和我一样,通过高考,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农村实况】
旁白:吴定官,今年藤县中学高三毕业生,是一位农民子弟。8月,他如愿收到了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陈征:定官,你现在是录取到了武大的什么专业?
吴定官 藤县中学毕业生:工科实验班水利类,我个人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陈征:现在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这些领域,交叉融合的那些方向上面,其实也有很多前沿的东西。前一段时间,我们到一个水利工程的现场去,全世界最高的堆石坝,240多米的大坝,你猜有多少人在工作?
吴定官 藤县中学毕业生:几千人?
陈征:整个现场,只有1000多人在工作,而且这1000多人,你都不太能看得见。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不同的地方作业面,他其实每个人做的工作都已经高度的自动化、高度的智能化了。
旁白:9月,吴定官就要远离家乡,去大学报到了。他邀请我去他家的稻田地走走。对家乡,他有眷恋和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远方和未来的憧憬。
吴定官 藤县中学毕业生: 课下时间多的话, 我会参加几个社团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进一步可能有读研、读博的打算,让自己的能力丰富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征: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要实现你理想的过程中,记住这句话,在不断努力的同时,时不时地记着抬头看看天。
旁白:离开藤县前,在当地的著名地标挂榜岭上,我遇到了此次寻访最后想见的人,潘运龙。他属于高考恢复后,藤县中学最早一批考上大学的幸运儿,现在是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
潘运龙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陈老师,现在我们攀爬的这个就是挂榜岭,这也是我们藤县,县城最高的地方。也是以前科举制度(时候),挂榜的地方,有一定象征意义吧?
陈征:确实,有攀登的感觉。
旁白:潘医生这次回来,是因为通过他的牵线,自己所在的医院跟藤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帮扶合约,现在他每月都会回到藤县进行义诊。
陈征:您觉得高考对于您来讲意味着什么?
潘运龙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这个问题其实对于我来讲,也有点难回答,但也很简单。我们那届有清华,有上海交大,有同济,还有武大,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面还是做出很大的贡献。
旁白: 从北到南,行走于辽阔的华夏大地,从灌溉工程到精美瓷器,再到古代科考试卷,中华文明的创新品格,就是这样散落在万里江山的每一个角落,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护佑中华文明穿越历史长河、绵延至今,也将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向前,激荡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澎湃动能。
【片尾字幕】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 编辑: | 张博忺 |
| 责编: | 姚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