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沸沸扬扬的“发布12字评论被拘”事件过去仅仅数日,又一则类似的新闻惊现互联网端。
因在网上反映儿子学校校服存在质量问题,甘肃庆阳市宁县一邓姓男子被当地警方以寻衅滋事行政拘留七天。目前,二审已经做出判决,但邓先生表示,仍将继续上诉。
两起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一开始公权力迅速行动,但平反之路漫长坎坷,官司同样都打到了省高院,而被“吐槽”对象,一个落马;一个被责令整改。
清代官箴书《图民录》有云,“凡上下之情,通则治,不通则不治”,可见“通”的重要性。这两场“改判案”,也给基层治理者敲响警钟。
只有下情通畅,重视群众对社会治理、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表达,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对于网友带着善意的“吐槽”、“拍砖”, 用删帖封号代替解疑释惑,用行政处罚取代问题整改,无疑均为下策。
眼下,什么属于在互联网上寻衅滋事,什么属于公民合理的表达,在实践中的边界的确有时会显得模糊。但只有当公权力在每一个微小案例中学会克制与敬畏,当公民监督的勇气不被轻易污名化为“寻衅滋事”,我们的社会才能拥有真正健康、清朗的公共空间。
当然,一句老话,还是要再次重提: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对网民而言,只有通过理性表达、建设性提议参与社会治理,才能既推动问题解决,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