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龙屎咖啡”吗?用恐龙蛋做的“活珠子”会是什么风味?“霸王龙版佛跳墙”又从何而来?动画里天马行空的“古生物料理”被“端上”展厅:从“小吃摊”“苍蝇馆子”到“西餐厅”“宴会厅”,7道各具妙趣的“菜品”通过图文展板与互动装置,串联起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时空想象,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严肃科学背后的证据链与研究方法。
9月12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品牌科普活动“螺说古生物餐厅”科普微展览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正式开幕。正值首个全国科普月,本次展览由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策划,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国内顶尖古生物科研团队,基于原创科普动画“螺说古生物餐厅”和“与科学家面对面”两大科普品牌,以生动风趣的策展语言,解读我国古生物研究团队20余项重要成果与发现。
在“摸摸恐龙蛋”互动区,观众可以“穿越时空”,感受恐龙蛋“刚产下时”的新鲜触感。结合最新研究,展览呈现软壳、硬壳与介于其间的革质蛋壳三类结构特点。其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团队的成果提示:最早的恐龙蛋或为“不软不硬”的革质蛋,为理解恐龙-鸟类-爬行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除了恐龙蛋,观众还能“打开”结节龙的胃,观察其“最后的晚餐”;近距离观察灵动土家鱼化石模型,用放大镜查看帮助其在水中“滑行”的鳍褶结构。在轻松有趣的科学情境中,理解化石证据、比较解剖与功能复原等古生物学方法如何协同工作。
开幕现场,参与内容策划的多位科学家从田野发掘到实验室分析,分享古生物研究的辛劳与乐趣。随后,“绿螺讲堂”推出主题科普讲座《人真是鱼变的吗?》,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主讲,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呈现演化发育生物学与古生物证据的互证关系。
本次展览自9月12日至11月12日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面向师生持续开放,并推出线上“带逛展”直播,拓展大众参与的渠道。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深耕科普转化与馆校合作,以“冷知识”锻造“热场景”,为大众讲好“中国古生物强国”的故事。
编辑: | 朱齐越 |
摄像: | 林羡德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