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电视消息
子项:
作品名称 | “从0到100”耗时二十年 “史上最强电缆”即将迎来三周岁生日 | 语种 | 中文 | |||||||||
制作单位 |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 第一财经频道 | |||||||||
播出日期 | 2024年12月19日 | 播出时间 | 21点17分 | |||||||||
播出栏目 | 《财经夜行线》 | 初评单位 |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 | |||||||||
作品时长 | 3分55秒 | 主创人员 | 邹婷、丁玎、路俊、姜一鹤 | |||||||||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 “台网同播”作品需在此栏填报;二维码图片可另附页。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台网同播”作品 需在此栏填报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 1 | “台网同播”作品需在此栏填报 | |||||||||
2 | ||||||||||||
3 | ||||||||||||
阅读量 | 转发量 | 点赞数 | ||||||||||
收视率 | 电视作品需在此栏填报 | 收视人次 | 电视作品需在此栏填报 | |||||||||
参评 作品 简介 | 记者在日常采访中偶然得知,徐汇区地下埋藏了一根特殊的光缆:三代人20年持续攻关、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安全运行1000天、输电范围4.9万户用户、输送电量近4.9亿千瓦时……在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关键词的吸引下,记者深入一线进行采访,展现了一个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的超导电缆的故事。 1.4分钟新闻展现“前沿产业”近20年创新攻关。仅4分钟的电视新闻,清晰展现了上海市在超导产业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历程。从政府的前瞻布局,到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再到产品的成功应用,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 2.立意高远、层次分明,全景展现技术突破。报道将复杂的电缆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增强了观众对这一创新成果的信任和认可。 3.多维视角深入剖析创新成果的应用前景。采编团队充分发挥专业财经媒体的优势,力邀本土超导专家和海归技术精英进行专访,深入剖析了超导电缆的技术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 |||||||||||
推荐 理由 |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换不来的”。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十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更好地走出实验室,如何落地真正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是过去十年中上海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实践的大命题。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上,这条新闻用短短四分钟,清晰阐述了上海在超导产业上,从前瞻布局到开花结果、从跟跑到领先的故事。在高温超导这个全球竞相布局的前沿技术上,上海凭借先发优势,已经拥有了多项世界纪录,并且搭建完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这既是科技创新的典型成果,也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上海打造科创中心、落实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的完美诠释。 | |||||||||||
参评及初评单位签字盖章 |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 |||||||||||
参评单位 联系人 | 邹婷 | 电话 | 手机 | 18621090118 | ||||||||
电子邮箱 | zouting@yicai.com | |||||||||||
地 址 |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651号广电大厦8楼 | 邮编 | 200041 | |||||||||
“从0到100”耗时二十年 “史上最强电缆”即将迎来三周岁生日
文字稿
【导语】
在上海徐汇区的地下铺设有一根特殊的电缆,从研发到真正输送电力,耗时整整二十年。这根电缆特殊在哪里呢?第一财经以“质”行远系列报道第三集,我们要讲的是这根史上最强电缆的故事。
【正文】
这里,就是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的进口端。总长1.2公里的地下管廊里,是一个充斥着液氮的零下196度的极寒世界,电能传输损耗趋近于零。而这根电缆的诞生,要追溯到二十年前。
【同期声】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宗曦华
2005年就开始进行超导电缆的研究工作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
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
我们通过对超导材料的研究
低温绝缘技术的研究一系列的攻关
在2010年首次完成了十米长的超导电缆的样品
【正文】
“从0到1”的攻关历时五年,样品出炉了。但,它能成为产品吗?前沿技术能落地为生产力吗?2016年产业化的大幕就此拉开。这家脱胎于高校科技团队的企业是少数长距离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旧记得那一刻的忐忑。
【同期声】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传兵
理论上的东西
那怎么变成实际上东西
(要确保)几百米上公里的带材的均匀性问题
百公里的需求在我们历史上没有的
国际上也很少见的
【正文】
“从1到100”,产业化的道路上困难很多。第一个问题就是制造长距离超导带材的设备从哪里来?
【同期声】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宗曦华
装备能不能和国外进行去买
如果往这一步走
可能我们最后只能沦落到贴牌组合的地步
而核心技术我们一点都掌握不到
【正文】
于是,“超导带材的生产”和“超导电缆的集成”这两个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环节开始联手攻关。
【同期声】上海国际超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宗曦华
因为超导电缆本身
它就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复杂的系统
整整花了18年的时间
完成了从超导电缆的导体生产
绝缘生产绝热管的生产
检测装备的全套的产业化的装备
国产化率上我们超过了95%以上
【同期声】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传兵
这种黑色的层
怎么涂厚
就使得超导的载流能力变强
就在过去
我们一般只能涂1.5微米厚
现在我们涂到3微米厚了
这个是远超美国超导(公司)
【正文】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座技术高峰,产品终于落地了!那么,市场敢用吗?
【同期声】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总师室主任秦虹
它的运行工况是不是能够满足
它的这个施工条件是不是难满足
这是我们施工要考虑的问题
等到运行了
我们要看它的运行寿命
它的维护成本
它肯定还是有脆化的问题
就算我做了再多的出厂实验
再多的分析预测
不到我电流达到的那一刻
我其实心里是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那么肯定是要有勇气去踏出这一步的
【正文】
科研机构和市场需求双向奔赴,至此上海完成了超导全产业链布局。正是得益于项目的成功运行,“未来材料”这个上海五大未来产业之一,也打开了行业应用的想象空间。
【同期声】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总师室主任秦虹
是AI时代了
算力对电的需求
其实是目前我们人类社会
6~7倍的电力的需求
如果再有小太阳就是核聚变
对我们来说
我们就需要有这样一个技术
把电能送到我们的用户
【正文】
2024年12月19日,一个普通的傍晚,徐家汇商圈华灯初上霓虹闪烁。为这片区域稳定输送电源的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输电示范工程,将在三天后,迎来它稳定运行的三周年纪念日。
| 编辑: | 张博忺 |
| 责编: | 姚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