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80后市民来说,《上海故事》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杂志,11月22日,“四秩故事,沪上风华”——《上海故事》创刊四十周年回顾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老读者、作者们济济一堂,共同庆祝《上海故事》杂志四十芳华。

展墙上,1985年《上海故事》的创刊号,勾起了很多市民的回忆。读者孔祥斌就收藏了当年前两期的《上海故事》,泛黄的小册子,仿佛还带着童年时的气息。他说,这两本是小时候家里人拿来的,一直留到现在了,“很多素材也是我读书时候写作文的素材,包括陪伴长辈聊天把里面一些故事内容可以讲给长辈听,到现在我也一直订阅,而且也不是很贵,这份精神食粮也是物超所值的。”

1985年2月正式成立上海故事杂志社,将原本内部不定期发行的《上海演唱》(故事)更名为《上海故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上海故事》杂志由此正式创刊。从1985年到2025年,《上海故事》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它从一个最初的创想,成长于无数笔尖的耕耘,绽放于万千读者的手中,回荡在城乡的各个角落,记录时代变迁,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故事爱好者,成为连接全国新老作者和亿万读者的文化纽带。
著名故事作家郁林兴至今还保留着近30年前第一次向《上海故事》投稿的文章,当年他带着三篇稿子走进《上海故事》杂志社副主编蔡维扬的办公室时,蔡主编的一句话,让他至今铭记在心,“他说你不需要自己送过来,每一篇收到的稿子我们都会认真对待的,你不要那么麻烦,他这句话对我很温暖、温馨。所以这是一本很有温度的杂志 。”

从创作投稿、编辑加工、送审发排、排版设计到校对,再到印刷发行,回顾展带领观众亲历一个“故事”诞生全过程。观众还可以参与封面打卡、续写故事等互动活动。
面对时代浪潮,《上海故事》也在积极转型,近年来,《上海故事》以内容为核心,不断拓展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陆续拓展新浪微博、喜马拉雅、学习强国、上海数字文化馆等平台,形成互联网传播矩阵;在喜马拉雅开设“上海故事有声频道”,邀请主播将经典文字故事、封二特色内容制作有声故事,将优质内容触达更广泛受众;创新线上运营,通过数字文化馆搭建沉浸式阅读空间,结合淘宝、京东直播带货等多元形式拓宽销售渠道,让杂志在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内容价值与传播效能的双重提升。

除了不断拓展传播矩阵,线下也积极打造延伸品牌活动,将《上海故事》的触角进一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让故事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2012年开设“上海故事汇”线下故事讲演活动,设立“曹路故事汇”“山阳故事汇”“共和新故事汇”等分会场。13年间讲述1000余个不重样故事,公益惠民超10万人次。“上海故事汇”在新时代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同年举办“倾听上海”——首届上海市故事大赛,成功发掘创作和演讲人才,奠定了品牌的基础;并于2016、2022、2024作为市民文化节特别活动,先后举办四届,使“写、读、听、讲”故事的传统活动在市民中广受欢迎。杂志社还举办了创作、演讲人才的培训班,不仅培养了一支活跃的文化队伍,更已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城市力量的重要文化名片。
《上海故事》杂志社社长、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说:“我们将不负领导嘱托、不负作者期待、不负读者厚爱、不负故事人努力,坚守《上海故事》品牌、拓展故事发展渠道,用更多更优质的作品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塑造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上海故事》行稳健远。期待《上海故事》明天更美好。”
| 编辑: | 章海燕 |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