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中,主持人何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观察者网创始总编辑金仲伟,就不久前张维为教授与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的一场深度对话展开讨论。
本期节目的焦点对准了中美关系背后的全球格局演变,讨论围绕萨克斯的核心观察展开。萨克斯认为,中国应携手西方以外的更多人口、与年轻人站在一起,以正面能量引领世界发展;而两位嘉宾则从民调数据、技术普惠与文明传播视角,解读了年轻力量与认知力在这一命题中的关键价值。
萨克斯提出,抛开西方人口,全球仍有大量群体亟待发展,中国应与这些力量深度合作。他特别强调“与年轻人站在一起”,作为兼具理想主义的学者,他期待中国能以自身的发展能量,带动世界更多年轻人与人口走向进步,为人类未来提供正向路径。
对此,张维为教授在节目中以全球民调数据为支撑,指出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哪个国家,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均好于年长群体。尤其在非西方国家,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他们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而对美国的好感度则逐步下降。他认为,移动互联网让年轻人更易通过视频等形式感知真实世界,他们清晰意识到“落后需改变”,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为这种改变提供了参考。
作为面向年轻读者的媒体从业者,金仲伟指出,中国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通过体制优势实现了“普惠化”,更多人能平等使用先进技术,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也远超其他国家。这种普惠带来的核心成果,是中国年轻人更强的“认知力”。他强调,认知力即是生产力,更是未来的国家实力;而每一位中国年轻人,都是国家文明的“活名片”,他们的形象直接影响世界对中国体制与文明的认同,因此年轻人需主动掌握先进认知工具。
对此,主持人何婕补充道,“年轻”不应仅以年龄界定。即便人到中年,若能保持持续学习、持续吸收新事物的状态,始终向上生长,也符合“年轻力量”的标准。这一观点拓宽了“年轻力量”的边界,强调心态层面的成长才是核心。
这场对话不仅解读了中美认知差异的底层逻辑,更揭示了全球格局演变的关键变量:年轻群体的选择与认知力的提升,将成为定义未来世界叙事的重要力量。
| 编辑: | 周雯飞 |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