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短视频平台上一群“反游戏斗士”疯狂输出。主播们以火药味十足的语气批判游戏,劝导家长管好孩子、远离游戏。
家长们以为 他们关心孩子,但他们只是关心 家长的钱包。“反游戏”怎就成了一门好生意呢?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有很多自诩“教育专家”“特训教官”的博主们,用煽动性的话术,歇斯底里地控诉游戏,呼吁国家全面禁止游戏,刻意炮制家长们希望孩子戒掉网瘾、远离游戏沉迷的焦虑,获得了不少家长的点赞和转发。
家长 严女士:我觉得都太情绪化了。本身这个就是一种噱头。
家长 陆先生:我是反对这些博主制造焦虑。孩子们玩游戏是正常的,强制戒是戒不掉人,应该疏堵结合。
大一学生:反游戏这些产业有点诈骗的这种感觉。
记者查询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此类“反游戏”账号不仅依靠“骂游戏”获得高互动量,在积攒粉丝的同时,主播在直播间激情引导消费,购物链接里宣传售卖的新型“家庭教育课程”“戒网瘾学校”“暑假特训营”动辄几万元。在精心编排的话术下,家长争相抢购,唯恐错过“拯救孩子最后的机会”。
北京市京哲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董晓燕:正是因为家长的过分焦虑才给那些所谓的教育课、特训营以可乘之机。教育课和特训营不能严格说一定不合法。有些特训营和教育课对它的培训效果进行误导还作出了一些虚假的陈述。那这个就可能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这个肯定也是不合法的。再如果有些特训营采取过激的方法进行封闭管理等限制人身自由,这个可能对于未成年人造成伤害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法律问题,比方说构成故意伤害罪等。
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24年)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比例约为14.1%,总人数超过2400万。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心理专家表示,青少年沉迷手机、沉迷游戏,必须引起重视,但游戏不是原罪,防止沉迷才是关键。
编辑: | 虞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