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春秋砥砺行,浦江潮涌见初心。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以“我和上海的故事”为主题,向海内外海联会成员发出诚挚邀约,共同书写一部属于奋斗者、建设者与追梦人的集体记忆。这些故事里,有服务上海改革发展时挥洒的汗水,有中外文化交流中架起的桥梁,更有海内外同胞携手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赤诚。它们不仅是个人与城市交织的成长轨迹,更是海联会职责使命的生动注脚。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上海海联会理事陈亨利的讲述:以心为桥,与时代同行。
上海海外联谊会迎来四十华诞,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望,我在上海的十七年,从一个青涩的“新上海人”,到能为沪港交流出一份力的政协委员,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海联会的温暖陪伴。我出生在香港,在加拿大接受教育,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熟悉的香港,而是跟着父亲的脚步来到上海。十几年过去了,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亲历了上海的日新月异,也完成了自己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真正让我将“个人成长”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的,是担任“沪港青少年交流(双向)夏令营”团长的经历。沪港青少年通过学校交流、企业学习、城市参观等,切身触摸祖国的发展脉搏,感受两地迥异却交融的人文风情。累计四十余所学校、逾千名学生的欢声笑语与深度思考,化作了沪港之间最鲜活、最真挚的桥梁。而在这一切背后,始终有一股温暖而坚实的力量在托举我们——这便是上海海外联谊会。

犹记最初筹备夏令营时,我们对流程设计、资源对接仍觉忐忑。是上海海联会的领导帮助协调浦东新区的相关部门,联系接待学校、安排企业参访,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后援。他们不仅是组织者,更是陪伴者。每年开营仪式上,海联会的领导总会亲自到场,与孩子们亲切交流。活动结束后,还会认真听取我们的反馈,持续优化下一届方案。正是得益于海联会领导的亲自协调,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全力支持,夏令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显得独具匠心,使得这项交流活动能够年复一年地圆满举行。夏令营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情谊,也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海联会搭建的从来不止是行程路线,更是心与心的“超链接”。

如今,沪港青少年夏令营已成为两地青年交流的标志性项目,而海联会也从最初的“穿针引线者”,成长为构建“实习-创业-交流-安居”全链条服务体系的“赋能者”。从“相聚上海”实习计划到“港澳青年双创基地”,从“沪港龙舟赛”到“文化推介官”,每一项举措,都精准触达了年轻人的需求,真正把工作做到了他们的心坎里。海联会的支持远不止于一场活动,他们真正把“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做成了一个有温度、有链条的系统工程。

于我个人而言,海联会亦师亦友。他们让我读懂了“以心交心、以情促融”的真谛,从他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两地青年沟通,如何将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年轻人听得懂、感兴趣的话题。我也更加明确:香港的未来,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香港青年的成长,更需要主动拥抱内地广阔的天地。
上海海联会像是一座桥、一束光、一个温暖的港湾。像一台“成长加速器”,将我这“企业人”打磨成“建言者”,又把“建言者”锻造成“行动派”。很荣幸,我能以团长、创业者、香港人、上海人的多重身份与海联会同行这些年。生日快乐,上海海外联谊会!愿我们仍以真心为始,共筑沪港青年的连心桥,共绘“一国两制”的青春画卷,共创沪港两地更加美好的未来!

| 编辑: | 蔡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