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228街坊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现存的唯一成片的“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它的前身为工人新村,后随着城市更新,去年4月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样板街坊。蝶变归来,一只228街坊青年宣讲团也自发组建起来,今天《遇见更好的自己》系列就让我们走入228街坊,去看看那里的新生活,也听听跨越70年岁月的声入人心。
约饭、遛狗、运动、带娃,昔日的“老工人新村”长白228街坊,在引入生鲜超市、老字号门店,还有几近绝迹的“小修小补”服务后,如今已经是周边十万居民的“公共会客厅”。“我几乎天天来,我们家孩子养出来福气好的,你看,有这样一块地方给他兜兜。”“以前是外婆家就住在这里的,今天正好路过来看看,这个风景还是很有回味的,回忆童年。”“这个地方氛围也做得很好,原来我在这里读书的,没想到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
“欢迎来到工人新村文化展示馆!”老工人新村的蝶变史,还有了自己的专属“代言人”。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时常出没于228街坊,他们能中英文转换,为中外参访团 讲解老工人新村的前世今生。他们不是专业讲解员,都是来自长白新村街道的普通青年干部。
长白228街坊,前身是上海最后一片“两万户”工人新村,随着时代发展,“两万户”变成了困难户,到2016年,杨浦区用了三个月时间,实现了360户居民签约、交房、搬迁“三个百分百”。
随后,这片区域经过了历时七年的调研、改造,以既有格局打底,以城市更新为笔,才有了如今228街坊的模样。青年宣讲团30多名成员,没有人是 土生土长的“长白人”,他们要如何来讲好228的故事呢?
据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党群办主任陈丽君介绍:“年轻干部进入街道基层工作以来,他们必须首先要了解长白,要认识长白,那么才能更好讲好228,以至于他能更好地融入社区,服务社区群众,所以从这个角度希望把228打造成一个青年干部的实践基地。”
把家就地安在228街坊“创寓”人才公寓的吴婷,成为“1号解说员”。吴婷坦言:“我也是这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受益者,从50年代到现在七十多年的变化,我觉得它是浓缩了城市记忆的。”
上外毕业,手握专八证书的袁婧,则揽下了英文版讲解词的翻译工作。比如,“三转一响”这样的本土“老物件”,该怎么翻?袁婧告诉记者:“我就直接翻译成three terms one sound,因为term的话在英文当中就是代表一个圈、一个旋转,所以说它其实是去解释了这些自行车或者缝纫机、还有手表它们如何运转的,也能够让外国朋友更加直观准确地理解到译文。”
负责营商条口的徐梦,则对自己的讲稿,进行了个性化加工。“接待经济条线的一些参访团的时候,我也会着重去介绍经济条线关于228的情况,还有很多商业的元素,综合一起组成了现在的228。”
一次次的带队走访中,这些青年社区干部们,也迅速成长了起来,他们已经能主动出击,为社区对接更多资源。“我们现在的青年干部目前基本上都能独当一面了。”陈丽君说道。
眼下,长白社区又将启动新一轮“提质扩圈”行动,将228的经验,外溢到更多社区的更新建设中。而这群“声”入人心的青年,也将在新的社区治理中大展拳脚,成就越来越多的“228”,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杨浦越来越YOUNG年轻,我们青年人的加入,也是为228街坊的发展融入了青春力量。”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上海老旧工人新村的更新让城市装得下幸福,也留得住乡愁。在228街坊这个城市更新典范的背后,记录的是工人新村从兴建、衰落到焕新蝶变的中国故事,如今这个故事也正从228街坊青年宣讲团队里口口相传,有了不少外国粉丝,228街坊也正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传递民族主流价值的窗口。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朱玲敏 |
摄像: | 孔权 唐晓蒙 |
责编: | 李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