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赶海”在网络平台迅速走红,从海边“寻宝”的博主到“保证收获”的商家,赶海已从传统的生产方式演变为热门的旅游娱乐项目。然而,蜂拥而至的游客与商家投放的“外来海鲜”,不仅让体验变了味,也引发了生态破坏与安全隐患。如何在体验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亟需回答的问题。
在一些海滨景区,为了确保游客?“有所收获”,部分商家甚至直接向沙滩投放人工养殖的海鲜。这种做法表面上是“贴心服务”,实际上却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土生态系统。
更有甚者,为了提供所谓的“保底式体验”,一些商家推出“地笼赶海”,用密眼渔网捕获大量大小不分的鱼虾蟹贝,不仅违反相关规定,也威胁到水生生物的可持续生存。与此同时,滩涂垃圾、游客擅自闯入红树林修复区等现象,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压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要让赶海真正回归初心,关键在于科学管理与制度约束。有关部门应对赶海活动进行规范,建立评估与准入机制。同时,商家和游客也应转变观念,把赶海作为亲近自然的过程,而非“必得满载而归”的消费游戏。
大海并非无穷无尽,唯有敬畏与保护,赶海才能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体验,而非生态隐患。
编辑: | 沈之颖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