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致力推动“医工结合”及人工智能(AI)赋能医学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精准医疗、预防医学及基层医疗的发展,提升香港及大湾区的医疗服务质素及效率,并助力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香港理大日前展示多个优秀科研项目,包括以AI系统“功能引导”的方式,辅助肺癌放射治疗,以降低对正常肺组织损伤,并可望应用于其他癌症,有助大幅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
针对头号癌症杀手的肺癌,香港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系主任兼教授蔡璟的团队成功研发出的“AI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他介绍说,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无需造影剂即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精确分辨肺部不同区域的功能。系统通过“能引导”的创新治疗方式,为每位患者设计个性化的放射治疗计划,避开高功能区域,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损伤,从而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团队的AI模型,以超过百名肺癌患者的电脑扫描影像训练,并采用尖端处理算法,确保结果的精准性与一致性。该系统操作界面简单易用,后端性能强大,可与医院目前采用的主流放射治疗系统相容,并正在本地及内地多家医院进行临床测试。此外,团队计划将此技术应用于肝脏、脑部等癌症的“功能引导”放射治疗。
另一医疗科研为香港理大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光电子讲座教授谭华耀负责的超微细高敏度光纤传感器,由具生物相容性的塑料所制,大幅提高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
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崔静娴介绍指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听觉重建技术,过去45年间全球仅完成约150万宗手术,团队的光纤传感器可克服传统玻璃光纤刚性过大的技术瓶颈,并被集成至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手术过程中,传感器能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导航定位,并监测植入过程中的接触力度,避免对耳蜗组织造成损伤。经优化后传感器或可自动调整电极阵列的弯曲角度,以提升手术的精准度与效率。
有关技术于本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获“泰国最佳国际发明奖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并已获专利授权,会与全球知名的人工耳蜗制造商Cochlear Limited、墨尔本大学及皇家维多利亚眼科及耳科医院合作,进行临床测试及商品化开发。未来,团队计划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实现机械人辅助的听觉重建手术,进一步造福全球听力受损患者。
其他“医工结合”的创新项目,还包括用于眼科诊断的AI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术,及支援中风患者的踝关节复康机械人。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指出,该校致力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有信心争取筹办香港第三所医学院,为香港市民健康贡献。被问及中美贸易战对科研的影响,他认为,那反而为香港带来更多机遇,透过与全球多个地区紧密合作,让更多创新技术以香港作跳板,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而在吸纳学生上,他表示,过去不少内地及其他地区学生会将美国列为升学首选,“但现在美国签证难度提高,香港逐渐成为更多学生的首选”,而理大的硕士及学士课程申请人数,近年来也有显著增加。他希望香港高等教育界能与特区政府深化合作,投入更多资源在品牌推广,进一步吸引东南亚、澳洲等地学生来港升学。
编辑: | 张慧斌 |
责编: | 安乐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