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马克龙即将迎来其两届总统任期内的第八位总理。(11日最新消息,法国已辞职总理勒科尔尼再次被任命为总理)
马克龙2017年担任法国总统先后任命了7位总理,几乎是一年一换的频率。
这两年,换总理的频率是越来越快,其中有4位是在这12个月中更换的。随着勒科尔尼辞职,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约七成法国民众呼吁马克龙辞职。
作为法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从春风得意到左支右绌,马克龙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死胡同”的。
总理接连“闪退”
8日晚,法国看守总理勒科尔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克龙可能会在48小时内任命一名新总理。
这位看守总理上任仅仅27天,在辞职前14个小时,勒科尔尼才刚刚组建完他的内阁,结果没撑过一天就被迫辞职,接连创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的“最短命”纪录。
法国政府的困境主要是财政严重失衡,说白了,就是没钱了。
总理想要平衡财政,就必须开源节流,这是最基本操作,然后才能谈施政计划的落实。然而,重大事务决策权并不在总理手中,就像贝鲁(去年12月上任,今年9月辞职),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
一个基本事实是:法国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长期超过110%。贝鲁当时的计划是:在2026年必须削减440亿欧元(510亿美元)的政府支出,逐渐修复财政平衡。
比如,退休制度改革、限制难民入境安置费用、取消多元化政策的投入、减少对欧盟“份子钱”的支出、停止给泽连斯基“打call”…
但削减福利,老百姓不答应,分分钟喊你下课;剩下的又事关“价值观”,事关法国的国际声望,事关法国的外交立场,“要面子”的马克龙可不会答应。
于是,各种计划也只是一张纸而已。
马克龙的“骚操作”
其实,马克龙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自找的。
去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的崛起触动了他的神经。当时马克龙突发奇想,解散议会,提前举行选举,试图巩固自己的权力,将极右翼扼杀在摇篮里。他以为法国人会继续支持他,结果却狠狠摔了一跤。
马克龙的“在一起”联盟仅获168个席位,屈居第二。勒庞的极右翼“国民联盟”一举拿下143个席位。好在,梅朗雄领导的左翼“新人民阵线”拿下182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否则,马克龙立时三刻就得下台。
按法国政治传统,议会第一大党的领袖通常是总理的首选,但马克龙的“骚操作”又来了。他选择了欧盟前脱欧谈判代表巴尼耶担任总理,这不仅让左翼感到被背叛,也打破了惯例。
于是,巴尼耶上台仅三个月便辞职,创下“最短命”总理纪录。没想到,勒科尔尼又刷新了这一尴尬纪录。
政局的动荡直接波及社会。巴黎街头抗议不断,警察忙得焦头烂额。梅朗雄已联合104名议员提出弹劾马克龙的动议,并呼吁国民议会尽快审查。勒庞则抓住每次换总理的机会,要求马克龙主动辞职。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勒科尔尼辞职后,约七成法国民众呼吁马克龙辞职。
“战略自主”不成被反噬
法国的所谓“战略自主”,更是马克龙自酿的一杯苦酒。
自英国脱欧后,法国一直把自己视为欧盟唯一的军事强国,希望取代德国成为欧洲的政治领袖。然而法国的经济体量和财政基础远不如德国,欧盟其他国家对“战略自主”并不买账,反而认为马克龙是“拉帮结派搞法式领导”。
这导致法国在欧盟内部频频受挫,既当不好领头羊,也做不成协调者,反而引来内部批评:有党派认为他“好大喜功、外交空转”,另一些则认为“法国被拖入欧盟泥潭”。
而一味跟随美国指挥造成国内分裂马克龙政府在对美关系上长期陷入“口头独立、实则依附”的两难境地,在关键议题上始终跟随华盛顿的步调。法国因此在欧洲内部失去了独立调和者的角色,反而被视为“美国的外交附庸”。
与此同时,美国以高价能源、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收割欧洲市场,法国企业投资外流、制造业萎缩,民众眼看着生活成本飙升,却被告知这是“自由世界的代价”。
不久前,马克龙被媒体拍到在塞纳河畔孤独的背影。他不愿与左翼合作,也不愿向右翼妥协,还在国际舞台上左右摇摆。
马克龙还在爱丽舍宫里“运筹帷幄”,可法国这艘大船,已经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