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延安窑洞前吱呀作响的纺车,以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精神,纺织出贫瘠岁月的希望。如今,在黄土地的沟壑间,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正化身为直播间这台“新纺车”,续写着这份宝贵的精神。
这台“新纺车”的转动,是自力更生精神在数字时代最鲜活的实践。当直播成为农产品通向市场的康庄大道,这份精神内核正以更具时代张力的方式延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会种地”到“会直播”:数字赋能下的能力跃升
7月8日至11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记协承办的传承初心、增强“四力”培训班第一期在延安举行。这场聚焦精神传承与能力提升的培训,不仅让记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让新闻工作者对延安有了全新认识。
记者在延安走访发现,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正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第一季度,120余场新农人直播培训场场爆满,8000多名农户放下锄头,拿起手机,从最初面对镜头磕磕巴巴到如今能够流畅介绍产品特性。这背后,是延安人无数个夜晚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对着镜子练习话术的执着与付出。
而农产品线上订单高达73%的同比增长,正是这种“笨拙却坚定”的学习过程最令人欣慰的回报。它有力地证明,当黄土地上的耕耘者主动拥抱数字工具,传统农业便能爆发出超乎想象的生命力。从“会种地”到“会直播”的能力跃升,本质上是自力更生精神的“硬核升级”——它不再局限于“靠双手填饱肚子”的生存需求,而是拓展为“靠智慧掌握命运”的发展主动。
“实事求是”的当代注脚:品质是数字时代的硬通货
“新纺车”的轨迹,是“实事求是”的当代注脚。当多数直播间沉迷于剧本套路时,延安农人的镜头里只有最本真的呈现:2800小时日照催生的苹果糖心,12摄氏度温差滋养的小米生长周期……这些是对“不尚空谈”最直白的践行。
330万亩果园、464万吨苹果的数据极具说服力:直播直供带来的25%溢价率和超过40%的复购率,远超传统渠道。这组数字也清晰地揭示了“流量至上”的迷思:消费者用订单证明,数字时代的真正密码,始终深藏于对品质的坚守之中。
这些特质,与延安时期的务实作风一脉相承。当年纺车旁较量棉线均匀度,如今镜头前较真果实糖心占比;昔日“不搞花架子”的纺线标准,今日化作“不玩虚套路”的直播准则。算法再怎么变,“实事求是”依然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物质丰饶之外:城乡共享的新篇章
“新纺车”纺出的早已超越了物质的丰饶。一根网线串联起城乡:2023年,延安320家企业借助“网上年货节”直播,售出8300万元的农特产品,直接带动2.3万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更关键的是,农村电商物流覆盖率已达92%,使得高原的馈赠能在48小时内抵达全国餐桌。从“丰衣足食”到“城乡共享”,服务人民的宗旨正在市场逻辑中获得了更广阔的实现路径。
从木纺车到电子屏,形式虽巨变,但延安精神的内核从未褪色。截至2024年,延安农村电商年交易额已突破50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数字土壤里的生根结果。
当订单如潮水般涌来,这汹涌的数字洪流所映照的,远不止乡村经济的蝶变,更是一场精神基因的当代显影。那些陈列在博物馆展柜里的纺车、镢头,不过是精神的物质载体;真正的延安精神,早已挣脱玻璃罩的束缚,在新农人反复调试镜头的指尖跳动,在每单农产品“坏果包赔”的品质承诺里扎根,在城市订单与乡村物产的双向奔赴中生长。
今天的延安不只是“延安的延安”,更是“中国的延安”、“世界的延安”,如何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传承初心,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考验,记者要像延安人那样,牢牢抓住“创新”这一牛鼻子,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通过强化脚力、锤炼眼力、锻炼脑力、打磨笔力,使新闻作品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能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也能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编辑: | 盛韡钰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